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一西北革命根据地。
在1936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每一个进步青年都向往的地方。1939年,党中央决定组织动员大青山地区的一批蒙古族进步青年到延安学习,为建立新中国培育和储备一批德才兼备的蒙古族干部。
于是,从1937年7月至1942年秋,土默特地区有一百多名进步青少年在中共土默特工委的具体组织下,踏上了奔向延安的征程。一路上,他们冲破了日本侵略军的严密封锁与追杀,摆脱了伪蒙疆政府和国民党官兵的威逼利诱,经历了缺衣少食、伤病困扰的艰辛,甚至有许多青年牺牲在奔向延安的途中。
但是,在这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蒙古族青少年面前,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们心向延安、心向共产党的信念与意志。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盏明灯,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学点文化,学点革命知识,将来能为穷人办事,为咱蒙古民族争气,为国家出力!”,因为他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就是死在去延安是路上,也决不回头!”
这些感人的画面,我们怎能不为他们的坚定理想信念、顽强革命精神所打动。正是这批奔向延安的革命青少年,奠定了日后内蒙古革命和建设的民族干部队伍基础。
为了护送这批进步青少年到达延安,各级党组织和沿途八路军可谓倾心尽力,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1939年秋,大青山动委会二大队20多名战士奉命护送30名青年去延安。因叛徒告密,将行军路线告诉了日寇,当路经蛮汗山路口时,遭到日军伏击,二大队绝大多数干部、战士以及30名青年壮烈牺牲。
1941年春,中共土默特工委负责人贾力更在去延安的路上,遭遇日军的疯狂扫荡,为了掩护青少年学生安全转移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去延安的途中,他们每到一个歇脚点,都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热情欢迎与接待。
到了延安,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党中央领导都对他们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延安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们“蒙古小八路”,使他们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今天,在我们更应铭记无数革命前辈为了自治区的成立于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
或许,我们一时很难理解革命前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他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真挚追求。从革命前辈的历史记忆中,从“奔向延安”的英雄故事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挺起来的脊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期望让“听党话,跟党走”这一信念融入广大青少年的血液中,成为恒久的时代精神。
从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
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13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革命力量大发展,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和黄炎培针对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有了著名的“窑洞对”,并且给出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在延安,整风运动蓬勃展开,这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以延安为中心,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实行十大政策,对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当年,“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的巨大反差让许多民主人士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奔延安,很多热血青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1945年4月,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这次大会距离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有17年之久,是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党代会。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专门为党的七大建造而成。外观是仿苏建筑,内部是陕北窑洞式结构。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七大开了50天,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大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2015年2月,置身当年的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1944年9月,一名叫张思德的普通战士,在陕北安塞烧木炭时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他指出,“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1945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延安时期,党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深情地说:“我在延川生活期间,对延安精神有切身感悟,当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满崇敬和激动。这次再到延安,仍让我深受教育。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2020年9月,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强调要“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一起,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1945年,党的七大在中央大礼堂召开,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在新征程启航之际,回望历史、铭记初心,彰显的是一个百年大党始终不渝的信念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一部党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延安革命旧址比作“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
半个世纪前,下乡插队的习近平生活劳动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切身感受着百姓的悲欢苦乐,厚植下深深的人民情怀。“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延安这片黄土地,牵挂着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他心中有群众的冷暖,和人民心贴着心。”
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这次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顾延安时期军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延安发出伟大号召:“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也是圣地延安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作者:呼和浩特市关工委副主任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