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向未来挑战」(925辑)

晨间寄语
最近邮购了几套书,先看了前言或序,很高兴,感觉又可埋头书里。虽然免不了纷繁,但如能强迫自己静下来读读,应是件有趣的事情。
记忆中,小学四五年级时看了些书,“文革”里初中,“闹”里求不了静,后来下乡,自助衣食,便少了。那时,同学之间互相传看,世事懵懂,你说你看的哪一部长篇,我说我看的哪一部名著,嘴上说有,实际上都是在借。所幸那时家长们或多或少,有自己喜欢的藏书,有描写情爱故事的,被说成是“黄色”书籍。那时的业余文化生活枯燥,四五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赶不上现在的二三年级,但借助新华字典,偷偷偷看“大人”的书。那时小城的供电不正常,便点了煤油灯在楼上看,爹妈看到楼上有亮光,在楼下大声呵斥,又以电筒照在被子里继续看,“如饥似渴”。第二天起来,鼻孔里全是黑煤油烟,到学校后,会把昨晚所看内容“摆”给同学听,故意炫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在如此这般“如饥似渴”过程中,看了那些书。
故意炫耀的书目主要是“名著”,后来我看的一些书被父亲“发现”,父亲曾告诫:“看《三国》学狡猾,看《水浒》学打架,看了《西游记》《封神榜》就讲‘天话’(有不着边际的意思)”,父亲神色严肃,训诫让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虽然看过不少书,毕竟时隔遥远,很多内容已记不起来,有印象而已。现在提笔,总感觉自己懂得的知识实在欠缺匮乏。所以想起再读书,而且网上邮购的要便宜些。
我有时候会刻意到地摊上去寻书,那里不仅便宜,有时会收获意想不到。多年前我买过一套《乾隆韵事》,我以为那上面讲述的不是正史,那上面说乾隆的出生与浙江海宁陈阔佬家没有关系,而是他父亲在承德郊外的皇家狩猎时,因喝了鹿茸生血后,抑制不住对异性的“憋慌”,由太监们临时找来的一位丑女,在菜地的窝棚里摸黑“宠幸”后所生。由此想象,正史野史都是人写的,假如我时写了些胡说八道,不知会“着”如何评说。所以当有朋友建议我去参加一些文化组织时,我说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够格。我需要读书学习,可能这就是我得书而兴的理由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3.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