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688一742),字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洁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四岁。归葬于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性豪放,工诗,边塞诗尤为有名,常与王昌龄、高适相唱和,每有所作,乐工则谱制成曲。当时流行的乐府曲有《凉州曲》,王之涣撰写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为《凉州曲》配的新词。
《凉州词》又名《出塞》,反映了征边将士所见、所闻、所感,广泛流传后,使敦煌玉门关名扬天下,玉门关之所以成为中外瞩目的知名旅游景点,诗人王之涣功不可没。
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重要关口和前沿哨所,因古代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而输入中原,故称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真实地反映了塞外风光和远征将士的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妇孺皆知,吸引着探险与好奇的人们纷纷涉足。。
人们永远会记住王之涣为玉门关助威扬名和对守边将士的同情关爱之情。
黄河距玉门关两千余里,唐代西行的征边将士回首东望,黄河愈去愈远,水天相接,以致有“远上白云间”的感觉。出塞者将眼光挪近一点,就可以看到座落在崇山峻岭中的玉门关,它在塞内塞外的交接点上,显得那样冷落而孤小。玉门关,这座古代的关隘,今日已不能看到它的原貌,但我们从唐代许多诗人咏唱边塞的一些诗作中,尚可窥见它的地理位置。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有“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岑参的巜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有“玉门关城迵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都说明玉门关的确是孤孤单单座落在万仞高山之中。这样的城关自然没有关内那样繁华热闹的气氛。面对此关,出塞者会产生凄凉之感,也是很自然的。边塞地区深远壮阔而又荒凉冷落的画面引起了出塞者的惆怅思乡之情,接着又听到了羌笛吹奏的巜折杨柳》。
《折杨柳》是巜折杨柳枝》的简称,属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古人在送别亲友的时候,喜欢折赠杨柳枝,因“柳”与“留”谐音,这种做法始于汉代,唐代尤为盛行。折杨柳相赠有依依不舍之意。歌《折扬柳》一曲,正是表达心中的离怨之情。耳闻羌笛,自然会引起出塞者的强烈共鸣。他们想到与亲人的离别,又想到如果进入沙漠,连杨柳也没有,那里能用柳枝表达离别之情呢?那么,羌笛实在用不着在这样荒漠的地区吹奏折柳送别的离情了。玉门关外多沙漠,气候苦寒,难得看到春日的景色,故曰“春风不度”。
二0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