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专题】
浅谈乐府诗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文/韩积蕊(山东)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汉代“乐府诗”的兴起、发展至成熟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一、乐府诗的兴起及作品赏析
乐府是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掌管音乐的机构。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配合着“俗乐”(民间产生的音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这些乐章、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从形式上看,汉以前的诗歌大都是四言诗,到了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汉代“乐府民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两千年来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学史放着光彩。
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在汉乐府中与《诗经》相似,绝大多数是女性的唱歌。譬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整首诗是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一开始的“上邪(天呀)”更表示了强烈的语气,下面在表示长远相爱的愿望之后一气连举五件事来发誓,说明除非山川崩竭,天地毁灭,爱情不会终止,更见出火一样的热情。情诗表现得这样奔放,的确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特色。
再如,东汉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下面选其一首《青青河畔草》供大家分享。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人的妻子。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赏析】此诗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少妇渴望爱情,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
汉代乐府诗歌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续。
二、艺术特点
汉乐府的写作特点有:一是语言朴实自然;二是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三是形式自由和多样,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四是浪漫主义色彩。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六是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有隔句押韵的等。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譬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十分明显,如果没有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三、汉乐府的影响
我国诗歌创作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历来有诗国的美誉。早在西周至春秋,就有《诗经》的结集。
战国期间争战四起,诗歌呈寥落之状。经秦到汉的四百年间,由于在文学上是辞赋的时代,诗歌创作很不景气。公元前112年,乐府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从汉武帝采诗夜诵始,遂使大量优秀的民间诗歌以乐府的形式得以保存。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这样,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后来公元前6年哀帝刘欣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为民间诗歌体裁的代称。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首先表现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上。正是在汉乐府民歌的滋养下,直面人生的汉代诗人创作才逐渐活跃起来,从开始时的模拟到创新,为建安诗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特别是《木兰辞》,满怀激情地赞美传奇人物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与《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而诗家所推崇的“建安风骨”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到盛唐,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事名篇。所作的 三吏、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
总之,后人称唐以前的乐府为古乐府。乐府诗兴起于汉魏时期,大兴于唐朝,杜甫在承袭汉魏乐府诗的传统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成为了“新题乐府”的集大成者。而白居易、元稹在杜甫新题乐府的基础上,广泛推行,使得乐府诗发展到鼎盛阶段,也为宋元明清的乐府诗发展奠定基础。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
关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词》这两篇经典再专题赏析。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著六部文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社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