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典”,学说话
文/杨爱昭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在工作与生活当中,善言不仅能令人心生欢喜,令人愉快,可以获得很好的人缘,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赏识,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升迁的机会。由此可见,说话的重要。说话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有的谚语甚至说:“好胳膊好腿,不如有张好嘴”。
一般来讲,会不会说话跟年龄学识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起话来开囗伤人的彼彼皆是,有的人斗大字不识一个,但说起话来不仅头头是道,让人听起来特别的温暖舒服。所以,不得不说,说话是一个人的天赋。 “世上好话佛说尽”。让我们来借鉴一下“佛”是怎么说话的?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快要下雨啦!“佛”说:“天降甘露,滋养五谷万物,地生万物为养人”。我们经常说做人要善良点,好人必有好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则是。欲知后来果,今生做则是”。我们平时也会看到很多恶人坏人,他们的结局比人们公认的善人还要斗凶,心里总会不服气脱口而出:“原来老天也是这样的不公平”。这时“佛”说:“为善必昌,不是不昌,只是祖上或前世有孽,孽尽必昌。为恶必殃,不是不殃,只是祖上或前世有德,德尽必殃”。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喋喋不休的抱怨时,“佛”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原来,“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本人也不太会说话,因为我天性喜欢说真话,实话。九几年,因说错了一句话(其实也不叫什么说错话,只是戳了领导的心窝而已)“得罪”了领导,个人所得的百万房产打了水飘…这又让我联想起了上高中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我帮一个供销社卖门画,同班男同学向某某,兹因家庭特别贫困,想从我这里只买门画,对联自己回去写,这样可以节省一角多钱,跟我说了好几次,我的一句话将他彻底打发了“不行就是不行,供销社有规定。”快五十年了,每当想起,我都会心“痛”。人的一生真不知说错了多少话,远的记不准了。说近的,有一次写文章没有修饰好自己的言词,“惹怒”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两次给青年作家们写评语,一次语言过重,可能会严重伤害別人的自尊心,甚至会因为我的评语会终生放弃写作。评语是这样写的:“如想在写作上继续深造,此文还得精心打磨…”此后,再也没有看到那位小靑年的作品。不可推卸,不能说与我的评语没有关系。给一位靑年女作家的评语:“其中有一句,我们不能光希望别人给自己评语,也要给别人下评语哦!来而不往非礼也!”惹恼了这位女作家。仔细想想,读不读评不评别人的文章都是平心而论,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读不读谁的文章…每每想到这些就会心生内疚。 其实,我们写文章也就是在说话,言为心声。想得出才能说得出,说得出才能写得出。这叫文如其人。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自己虽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假的还沾到了一点作家的边边,说话写文是不是要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甚至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方可出言或下笔。不可以随随便便,不加任何思索考虑“捞起萝卜就是菜”。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拘无束,反正也没有条条框框,那怎么能行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篇好的文章,是要经过反复修改、增删、打磨。鲁迅先生曾在纠正“文风”时说道:“要狠心将可有可无的字句砍掉”。记得我在写《改革进行曲》这篇散文诗时,光开头第一句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反复修改,对比,打磨,更换。算下来,这篇文章反复修改上百次不足为奇。因为,写改革方面的文章难度比较大。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快流量的今天,互联网会无限放大一个人的优缺点。所以,我们说话写文(尤其是经常写作者)要极为谨慎。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人的评价有目共睹:“自从有了文人墨客才有了山水之美,也就是说文人成就了山水”。这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是朱熹的一首代表作,他以哲人的笔触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唤醒万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复发。”春天还包含柔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经典用不同的美,让我们领略世界不同的层次。它把悲愤变成了“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它把相思变成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辽阔。它把磨难变成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 我想说:所有用命在写作的人,这些文字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而如何让这道光照亮在更多人的头顶,是每个喜欢写作的人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要诵读经典,跟“佛”学习说话,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语,言词。“想好的,说好的,做好的,写好的,结果一定是好的”! 作者简介:杨爱昭,女,笔名王文,湖北武汉市人。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外华语作家文学院院士。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多篇(首)散文诗歌。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和平年代杂谈》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