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天门山——树的灵与境
文/张文法
信都区浆水镇贾庄天门山,天门壁立,“二郞担山”形神兼具,龟背台驻足留恋忘返,尤满山的树木丰茂荫浓,虬枝接叶吟风,林果累硕聚宝,续写红色传承,此太行难觅之好去处,更待我们去探究、品悟树的灵与境。
天门山树的枝叶繁花之灵,感悟春华秋实之境。春分前后,天门山上杏花始开,争芳斗艳,随后梨、苹果、柿子等花次第绽放;到立夏后10日余,天门山已郁郁葱葱,绿翠欲滴,仍有槐花溢香。两个多月的时间,各种花从时不待我,随季而来,到“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延迟飨香,有意留春,别有一番风景。
野杏和桑椹仲夏熟在枝头,酸甜可口。而与山里人的纯朴、善良的性格相类的核桃、栗子、葡萄,在春天百花开的时候豪不争宠,谦逊地长出了象毛毛虫一样的花柱、花枝,花蕊落下,长出青涩,绿绿、圆圆的小果,到秋天累果收获,让贾庄人露出了最美的笑容。 天门山树的根须涵养之灵,理解根深潜修之境。天门山一泓清泉,溪流潺潺,滋养着几百村民世代生活。漫步于果园、丛林,行走在山峰小路,天门山的山青水秀,何不得益于脚下树根的功劳。
人们常用优美词句和线条赞美树躯干和枝叶的挺拔和秀丽,而树根在地下,忍受黑暗、潮湿、寂寞的煎熬,无论在山洼里、山脊上,还是在岩逢中、断崖壁,默默无闻地拼命向深度、广度前进,如饥似渴地从土地和岩隙中吮吸营养、涵养水份,又源源不断地向树干、枝稍输送,让她们在阳光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树根一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完成丰富多彩生命的过程,享受生命辉煌,这正是她的性格和信仰。 天门山树的茂盛幽深之灵,享受层次递进之境。从走进贾庄村,到穿过环村核桃、板栗、苹果经济林,来到天门山脚下,沿着巡山、护林、采药人踩出的小径,有时则在乱石坡中攀爬,时而还有山里人为方便行走铺设台阶、拓宽小径、新砍有碍小树的痕迹,树林间积着没脚深的枯叶,下面厚厚的腐殖质层,默默地肥沃着林地,也给了山林草甸繁茂的底气。
在入山进程中,各种林果藤木有的排列整齐,有的挺拔高耸,有的乔灌参互,有的环绕攀援,近的触手可及,远处的闪着绿幽的诱惑,在感受林间荫、山风吹、小溪伴、鸟鸣随的山野馈赠,也在享受着村落、果林、山脚、山坡、登顶的层次之美。 天门山树的科技兴林之灵,践行强村富民之境。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于她可持续的奉献,人们又用智慧和科技改造大自然,创造着财富。正如在林丛间时常看到的果木嫁接,想必为贾庄人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增加收入立下功劳,这无不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科技推广了。现在的贾庄,家家有果树,户户会技术,再加上在天门山采摘野果、草药,收入可观,而人们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当年河北农大李保国老师的技术传授了。“农民教授”李保国“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30多年每年“务农”超200天,倾注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一腔热情,实践了一个科技兴农、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诺言。 天门山树的抗大故地之灵, 担负起红色教育之境。1939年抗大由陕北转移太行山,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一带,一直到1943年春重返陕北。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曾动情地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抗大是在浆水川度过的。”生活环境艰苦,学习条件简陋,没有教室、礼堂、桌椅,学员们就在麦场、河畔、树荫下上课,在猪圈、牛棚里学习。当时,贾庄村也是抗大办校点之一,无疑也接受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精神的洗礼。
1997年前南峪筹建抗大陈列馆,以物载志,不忘历史,铭记英雄。在天门山顶,遥望抗大陈列馆清晰可见,贾庄的近百年的古树,微风吹起,浓浓枝叶随风摇摆,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面上出现斑驳的树荫,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抗大学员学习的场景,这里也责无旁贷地担起红色教育基地的重任。 天门山树的天赋四季之灵,成就了生态佳美之境。正是树,天门山才有了四季。春天,树枝吐出小嫩芽,抽出了新枝条,小鸟在树上唱歌,满山的各色鲜花竞放,走近一闻,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引来很多蜜蜂,嗡嗡的叫着——。夏天,树更加茂盛了,叶子和使劲儿生长的幼果绿得像翡翠;漫步树下,炎热无存,反而感受到一阵阵清爽和恬静。金秋之际蓝天白云飘逸悠扬,秋风和煦轻柔,层林尽染,果实飘香。冬天雪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野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覆雪的树枝像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锦服,与后面大山相互映衬,俨然成了一幅不加装饰的水彩画。 作者简介:张文法,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农学、法律学士学位,先后在农业、组织、纪检监察、医疗保障等部门工作。敦实笃行、尽职恪责、勤学不辍,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爱好文学,有200余篇新闻稿件、随笔诗文于各级报刊(网络)媒体发表,多次在理论研讨、报刊征文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