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山里人的大声呼唤
作者:邴玉君
朗诵:大梅

巍巍大山在呼唤,汤旺河扬波在呼唤,山里人在呼唤,在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啊,人民公仆张子良。
张子良,中国林业战线一面高扬的旗帜,东北林业的开拓者,矗立在八百里兴安一座永恒的后人敬畏的丰碑。
大山呼唤啊泪如雨,汤旺呼唤啊情无限,山里人呼唤啊不尽缅怀在心间。时光流转,许多年过去了,往事依然。

张子良,当年你背着行理卷下林场的身影依稀还在眼前;当年你将一碗黄豆汤倒在大锅里,和山里人同甘共苦相照肝胆。当年你下林场先进食堂看伙食,工人们都说你是炊事班新来的“领班,”你听后开怀大笑,哈哈哈!和山里人笑翻天;当年你把老伴辛辛苦苦采野菜养的一口年猪,送给林干校的食堂改善伙食,今天健在的一名老师,说起当年的这件往事泪水挂在眼圈。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是沧海桑田,这一件件让人为之动容的往事,将永远刻在小兴安岭上的山碑上,永远在八百里兴安大地上广为流传。
张子良,你将延安精神带进大山,在八百里兴安薪火相传。你和林区开发和建设的先行者,战风雨斗严寒,打响冬运采伐大会战,红松精神在大会战的英雄交响曲中铸就,这种精神至今激励着新时代的林区儿女追梦路上踔厉向前。

你带领林业技术人员培育红松苗,红松大将军有了自己的后代,在大山里繁衍生息,你给子孙后代留下八百里的不墨青山。那片郁郁葱葱的人工红松林就像记忆中的芯片,是你带领山里人春天上山造林,“挖大坑,栽当中,踩实成”的造林作业法,至今依然可借鉴。你和山里人亲手种下的人工红松林长成材,看今天的千峰万岭盎然生机一片。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沙治水治盐碱地,种泡桐树。杨贵带领林县三十万人战太行,穿山凿洞建起前无古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千百年来大旱的历史,引漳河水上太行,灌溉着万亩良田。
张子良,你初心不变,使命担当,两袖清风来去。心中永远装着山里人,唯独没有你自己。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将一万多元作为最后的一次党费交给党组织,彰显着陕北老红军,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这就是你啊,人民公仆张子良。你用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一腔情怀;诠释了山里人至上的一腔情愫,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诠释了你是山里人心中的好官;诠释了你生也大山,死也大山,父老生死系丹心一片,诠释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兰考人缅怀好书记焦裕禄,是他带领兰考人改变了贫穷,当年种下的泡桐成为今天发家致富的经济林。林县人缅怀杨贵,是他给滴水贵如油的林县引来了生命水,绿了大地山川。

山里人缅怀你,人民公仆张子良。是你把一生都无私的给了大山,是你把那颗赤诚火热的心给了山里人,是你把一片片不墨青山留给山里人,是你把那碗鸡蛋黄豆汤倒在大锅里的那份情和公仆“味道”留在山里人心间。
张子良的外孙温利工在微信上第一时间告诉我,我的老朋友伊春大市箐山县老促会副会长,张子良先进事迹资深讲解人吕文俊老师也告诉我,《张子良纪念馆》在重新布局,文字调整,提档升级,增加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我的心中为之无限感动,对人民公仆张子良的缅怀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一段段文字在手机页面上跳动。一篇缅怀的文章在脑海中瞬间生成。长空万里英魂在,寥寥数语情深处。这是对人民公仆张子良的一种深情倾诉,这是对人民公仆张子良的一种双手礼赞,这是对伊春市大箐山县重修《张子良纪念馆》的一种赞誉。

《张子良纪念馆》,是林都伊春和黑龙江省的一张名片,它是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缩影,《张子良纪念馆》属于林都伊春,属于黑龙江,更属于中国。因为,张子良带领山里人铸就的红松精神早已写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他的先进事迹早已在连环画册里。红松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同在。
《张子良纪念馆》是为官一任的执政者必去参观学习的地方。这里有不忘初心的根和魂;这里有正衣冠,明得失的一面镜子,这里有《人民公仆》闪光生辉的四个大字,这里有人民公仆张子良一生说不完的先进事迹和撞击心灵的故事;这里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时代楷模,这里有延安时期伟人毛泽东签发的《模范工作者奖状》,这里有一份感动人的工资帐单……

张子良,“春蚕到死丝方尽,”红烛燃烧照后人。心底无私憾天地,一生不忘始初心。
拙笔一篇,感慨万千。写在《张子良纪念馆》提档升级完工之际,向《张子良纪念馆》致敬!向伊春市大箐山县致敬!向人民公仆张子良致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