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夜,一座城市的另一种存在样式
文/吴远龙

白昼御下了它的外套,城市换上了色眯眯的盛装,夜灯忠诚地守护着这座城市。仿佛怕夜灯孤独,初夏的雨哗啦啦地下着,淋湿了这座城市,城市在雨中演绎着别样的奢华

路灯罩着夜行的人们,斜斜地打在身上,影子细细长长,伴着沙沙作响的脚步,行道树上间忽有小鸟在歌唱。路灯下的行色匆匆,尽显人生本色,有人赶着回家,有人为了生活开始出发,身边搏命抢单的快递哥和滴哥飞驰而过,惊起水花一片片。教育机构门前,三三俩俩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明天,守候着,脸上满满的期待。夜宵店里一桌两桌三四桌,市井生活的诗意斟满酒杯,潇洒地飘向城市夜空。超市里,有人为了明天的日子精打细算着,劳碌的店主为了一家的希望,把笑脸折算成一个个单子,一个单子一份辛苦,其实,电商淘宝冲击下的实体超市之难,非一般人所想像。

风掠过江面,夏雨纵情地跌落婺江一路西去,江堤上虽无了往时的喧哗,行人依然一簇簇,为着消除一天的疲惫,或者因为对诗画婺江的欣赏。呵呵!江堤台阶处撑起了一把遮雨棚,倒还有人在自由地歌唱,美好生活的音符飘散在江岸,乐得江水起舞远去。

乌云一阵紧似一阵从远处滚来,雨越下越急,有人匆匆跑着,有人急着找个地方躲雨,而有人从容不迫地继续着他的惯常节奏,我也是,端得是各人各有人生态度。突然想起有个故事:有人在雨中拼命奔跑,而有人在雨中不为所动慢步,有人不解,问:都下大雨了,你还不赶紧跑?呵呵!跑也湿,走也湿,何必白费力气拼命跑?顿悟:避无可避,不如坦然面对。

阳台上的各种生命逢勃生长,说不定哪天就有收获的惊喜。远处,盒子楼里的灯光或明或暗,窗内的故事继续它的生发,各有各的幸福,也各有各的艰难和不幸,好在天亮时又是一个新的日子…

乡村文旅需“三思”而后行
文/吴远龙
文旅是美丽产业,因为它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综合性抓手,具有极强的粘连性和扩散性;文旅,又是美好事业,因为它满足人们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而思玩的美好生活需求,让人们在旅 游中体悟各地优秀文化.独特的非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乡村文旅来说,它不仅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还是加强城乡居民交流沟道.缩短彼此身份隔阂,从而增进彼此认同的重要通道,换言之,它能有效促进城乡鸿沟的弥合。进一步往深处探讨,当城市文明以文旅为载体不断向乡村注入时,当乡民们打开隔墙拥抱外来新生事物,接受外来信息,并身不由己地努力与各种外部力量打交道时,乡民们的素质潜移默化得以提升,乡风随之更加文明。故而,乡村文旅事实上是一埸文化重启.以文化人的文化行动。

这些年来,乡村文旅在各种力量的复合作用下风生水起,各地农村如打了鸡血般,竞相造景争创A级景区村。我那可爱的乡民们,满脸冲动着想让好山好水好空气变现在人流如织的流量,一厢情愿地想让乡愁成为筹码掏空城里人的钱袋,自以为是地创意下翻修各种老屋,期待城里人来度假,让民房变成客房,变养老鼠为养老板。讲真,百分百地理解这份期许及其努力,而且也看到过一些成功的个案,如新光村、李祖村、坛头村、越溪白鹤殿口村,等等。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旅旅如“荞麦桔”般一点就着,也会一淋雨就灭,具有天然的脆弱性。走过太多的乡村,看到更多的是刮风造景后的冷清。尤其疫情冲击更让乡村文旅雪上加霜,不少农家乐.民宿只能关门息业。

疫情终究过去,乡村文旅终究会迊来新的契机,关疯了的城里人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涌入农村,去寻根乡土文明,领悟乡土文化,体验乡村生活,品味农村独有的那份舌尖上的味道,在消费好山好水好空气中放松自己.找回自我。然而,这一切理论上的设计都必须回归到现实:乡村文旅用什么去迎接这个预期?你准备好了么?
总觉得,乡村文旅是需要思考.思想.思变“三思而行”的。

没有思考的乡村文旅没有未来。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了地方到别人玩腻的地方去找乐,先把自己扔出去,然后,把自己找回来。那么,就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了:当下,文旅的大势如何?疫情过后,文旅将发生怎么样的变革?既是扔出去找回来,你能为游者提供什么的东西找回自己?想明白了做事,方可不至于瞎子摸象,聪者顺势而为,明者因时而动,是为聪明,关键不是谁会来,而是谁在做……

缺少思想的旅游吸引不了人。当下旅游早已跨越走山看景的观光时代,人们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满足,心灵的洗涤,文化的对话,作为主人的参与体验互动,旅游因文化而更富魅力,精美的石头当让它唱歌,冰冷的建筑当饱含故事,好山好水间可以拾起记忆。我为什么来?我是慕名而来。来了能让我分享什么?我希望赏心又悦目。临走时,你能让我带走什么?我会流连忘返。回去后,我能为你做什么?我心甘情愿地做你的传播使者。文化与旅游是一体两翼,旅游是需要思想,富有文化内涵的,没有内容的旅游也许会让我上当一次,但走了我就再也不来了。

不会思变的旅游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你面对的是众口难调的流动着的有思想的人,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群求异求新求奇的人,你的文旅产品供给必须一切围绕游客的需求转,你必须挖空心思去变花样,这叫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文旅。旅游很脆弱,可能风一吹就倒,昙花一显的所谓景区太多了。旅游又是很任性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创意就可能让你成为网红打卡地,故,得不断地变,制造卖点,做活添加的文章,走融合之路。

那年,风吹过的夏天
文/吴远龙
那年
风
裹着焦味
和树梢的呜咽
吹过夏天的山野
干涸的田垄
裂出一条条轮年
嗞嗞地冒着粗气
收获
抗争在滚烫的田野
山里的汉子哟
光着膀子
呼哧呼哧
抢收在裂开的田间
汗流串成线
凝成一张张古铜色的脸
那年
风
吹过那个夏天
低矮的门墙边
我娘惦着脚尖
守候
收获的老爹
天边的火烧云
和着一缕缕炊烟
升腾在
高高的山尖

那年
风
吹过那个夏天
手动打稻机哟
伴着嘿嘿的韵律
揚起希望
染红天边
一粒粒谷穗
泛着金黄
玩皮地蹦哒着
跌进筐里边
沉甸甸
支撑起
一家的舌尖
那年
风
吹过那个夏天
村口
一张古铜色的脸
举起火把
穿透了天
一个追风的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