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党河依旧,向北流去。
党河发源于祁连山中,靠冰川雪水补给,因其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城湾渡过而得名。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0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2800万立方米,是敦煌的母亲河。

党水北流因与“百川东到海”形成的反差,是它成为敦煌的八景之一。清代苏履吉先生曾赋诗一首为证,名曰《敦煌八景咏其四——党水北流》:
党河分水到十渠,灌溉端资立夏初。
不使北流常注海,相期东作各成潴。
一泓新涨波浪浅,两岸平排树影疏。
最爱春来饶景色,寒冰解后网鲜鱼。

党河水之所以在敦煌向北流去,是受敦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的现状所决定的。
为了提高蓄水能力,满足灌溉需求,敦煌人民七十年代初在党河流经的山泽烽峡谷(即党河口)修建了党河水库,历时两期扩建工程,有效库容达到4640万立方米,为敦煌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河水库主坝高46米、长220米,宛若巨龙雄峙,横卧南北。站在此处,向南阔目眺望,只见滚滚湍流的党河水,从冰川雪岭的祁连山,冲破峡谷,磨山凿石,跨过平原,一泄千里,汹涌而来,极为壮观。环视周围,塞外风光一览无余。绵绵祁连山冰峰巍峨,浩浩大戈壁平沙莽莽,纵横交错的渠道,萦绕于万倾碧涛之间。星星点点的烽隧、熔盐塔式的灯光、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与阡陌交错的绿州、柳暗花明的村落融于雄风掀动的烟霭之中,呈现出塞外迷幻的奇境,令人浮想联翩。
时代赋予八景之一的党水北流新的内涵,使其更值得人们去观赏。在全面推广节水技术、确保农业灌溉的前提下,加大实施生态保护项目。鸣沙山下的月牙泉生态恢复补水工程“十二连湖”竣工发挥效益,蓄水后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再现大漠敦煌水天一色、水光潋滟的美景。前去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党河风情线水利风景区(城区段)建成4公里滨水景观带、40万平方米水域景观、20万平方米园林景观,极大的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丰富了旅游业态。建设的户外健身长廊是全省最长的,满足了城市全民健身的需要。

当代著名诗人柳倩曾夜入敦煌,游览后赋诗两首,道出了总体影响和感受。
夜入敦煌诗(二首)
一
夜入敦煌近走廊,河西瓜熟玉生香。
此生在幸临荒漠,始觉天地月倍光。
二
午夜凭高入大荒,鸣沙山下忆敦煌。
明朝乍见都成梦,看起星光照满床。

党水北流及其它人文、自然景观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来敦观看。
二0二三年五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