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小兴安岭上的山碑
作者:邴玉君
朗诵:相逢一笑 大梅 海洋 聽琴

山碑矗兴安,英魂天地间。使命勇担当,初心永不变。心系山里人,甘做红烛燃。照亮百姓心,人民是江山。
当年王贵带领河南林县三十万人战太行,穿山凿洞建起前无古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他是矗立在巍巍太行的一座山碑。
人民公仆张子良,生也大山,死也大山,父老生死系。他的心中装着山里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是中国林业战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东北林区的开拓者,他是矗立在八百里兴安大地上的一座山碑,山里人心中一座永恒的山碑。

这座山碑是延安精神的薪火相传;这座山碑是红松精神的根和魂,这座山碑是一个延安老红军的高风亮节,这座山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页一章;这座山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这座山碑是追梦路上林区儿女踔厉前行的动力源,这座山碑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化身。
曾经《六写人民公仆张子良》,为他一心为了山里人的情愫所感动,为他为了林业振兴青山常在的情怀所动容,为他一点都没有国家行政八级高级干部架子的朴实作风所敬畏,为他为官一任,造福山里人的公仆精神所点赞。无论过去和现在,都需要千千万万个张子良,都需要张子良这样的公仆精神。
著名诗人藏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在一首诗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子良,当属后者。因为,他永远活在山里人的心中,他人民公仆的精神永在。

张子良,延安老红军。张子良,人民公仆。张子良,有他一心为了中国林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他支持林业工程师培育红松树苗,红松故乡才没有变成讲给后人听的红松故事。张子良,去坐着森林小火车,背着行理卷去林场捡查冬运采伐大会战。将食堂给他做的一碗黄豆鸡蛋汤倒在大锅的白菜汤里,这一倒,是张子良不搞特殊化,和伐木工人同甘共苦的一腔情怀。张子良,60年代将老伴采山野菜餵养的一口年猪,只留下头蹄下水,将猪肉送给带岭林干校的教职员工改善伙食,他的心中只有山里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张子良,一生平易近人。现大箐山县老促会副会长吕文俊的哥哥六十年代支边来到带岭,户口没有落上,一天老吕在生产桥上碰到张子良,向他反映这个情况,张子良掏出二寸纸条作了批示,哥哥的户口问题得到解决,至今说起这件事,老吕的眼中还闪着泪花。张子良,自己的工资不全开,剩余部分献给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国家。张子良,用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抚养两个孤儿和老战友的女儿何健,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张子良,在延安时期负责修建七大开会大礼堂。他精心选料,精打细算,精心施工,按期保质保量交付使用,节约了一大笔预算经费。被授于特等模范工作者,获得毛主席亲自签发的奖状。张子良,患病临终前将一万二千元钱全部交给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的党费。

件件往事公仆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张子良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张子良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林业事业精益求精,对山里人满腔热情。张子良的一生,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张子良的一生,不为权所惑,不为钱所动,不为情所迷。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是他为官一任的自身定律,这是他造福一方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当官者,只有心中想着老百姓才是好官。现在的一些贪官,为官一任时就没有那颗初心,心中更没有造福一方的担当。他们同人民公仆张子良相比,显得是那样的何等渺小,他们不配人民公仆这四个字,他们走向人民的对立面,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恶。被人民所抛弃,遗臭万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张子良,初心不变,使命担当。延安精神在他身上发扬光大,他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为山里人做好事。他像红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他不愧为人民公仆这个称号,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称号。

汤旺河水唱赞歌,巍巍青山唤子良。 张子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永在天地间,他的名字永远刻在山里人的心上。走进新时代,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需要千千万万个张子良。每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需要经常用张子良这面镜子照照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致敬,伟大的延安精神!致敬!红松精神。致敬,人民公仆张子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