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901一1910)
童年学诗札记(1901)一个优秀诗人应该具备哪些充要条件呢?大致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义:
一是大气、自然、放松、内敛、稳健的心境;
二是难以排解的一怀愁绪与困惑;
三是灵动的直觉;
四是敏锐地观察;
五是细腻的艺术感悟与知觉;
六是丰赡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体验;
七是非凡的才气与性灵;
八是颇具哲理的缄默与判断;
九是擅长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寻常生活情境中发掘不易觉察的诗意与更多的可能性;
十是源自骨血中的信仰的力量。
童年学诗札记(1902)人生社会,杂沓纷纭,人性元色,心灵镜像,情绪流转嬗递,个性起伏弧线,尘世的画稿,心弦的乐音,入世之痛楚,出世之妙悟,寻常生活野趣、掇撷、体验与艺术感悟,形而上的禅思冥想,形而下的吉光片羽,还有“海天佛国”普陀山妙龄且温婉可人的尼姑笑乃至拍卖会上被狂炒的明清时期的“春凳”……试问,世间万物,哪一个不可以成为诗的原料?!
我郑重地告诉文朋诗友,千万别再纠结什么雅俗了。老实讲,我们都应该好好检讨自己的那些分行文字为啥总是浮于生活表皮,为啥你总是让当行者不屑?!
童年学诗札记(1903)就当代汉诗创作的审美范式而言,我一贯的主张是多元互补,好像置身于一座原始大森林。然而,这不等于说我个人就没有审美艺术向度上的主导倾向性。坦白地讲,我个人心仪的好诗必须始终保持开放拓展与内敛隐逸互文状态,介于宣叙与咏叹之间、旋涡式不间断情绪流与悬而未解语词缝隙之间、神化与非神化之间、人性与非人性之间、主观意绪与客观呈现之间、中正严肃与调侃游戏之间、审美与非审美之间;必须展现一种全球化语境统摄下的普适艺术,那是一种只可意会无以言表的接近于缄默的艺术;必须在受众内心幽谷深处生发出类似于万能和弦叠加效应。
我深知,这种情况的确是可遇不可求,一如寻觅人生知己。
童年学诗札记(1904)科学、谨严、系统、当行、精审,出手便能搔到痒处,融慧心、学养、经验、识力、美感于一炉且颇具深度与品位的文艺批评,是神赐给所有艺术工作者莫大的福祉。然而,不学无术、嫉妒心重;病态畸形心理;假学究式的矜持、傲慢与狂妄;不谙情理的贬抑、讥讽、揶揄甚至泼妇式谩骂等诸如此类的“表演”,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令人不齿。
童年学诗札记(1905)平心而论,我可以包容一首诗有很烂的形容词,也可以无视某些无关痛痒的废话,但我绝不姑息没有审美快感、不谙慧黠之野趣、不敢冒险尝试、压根儿就嗅不到源自灵魂的质朴的真道、思想的血液、人性的菁华、生命的能量、神祇且理想的光谱。诗,考验的不仅仅是情商、智商、艺商这些东西,她考验更多的是作为主体的诗人类似于酣醉之后的怪异认知。说得更直白些,不“疯”,你怎么好意思去写诗?!
童年学诗札记(1906)我一向认为一个精神极度贫血或垃圾肮脏的人,绝对不可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和雅与俗没有半毛钱关系。此外,精神阳痿的人可恶更可怕。这个观点我和四川诗人席永君先生不谋而合。席永君诗兄说:“诗人大多粉饰太平,不敢直面现实,是诗人精神阳痿的表现!”
童年学诗札记(1907)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注定是大众眼里的神经病或另类英雄或孤独的王者,而优秀的诗人又注定是诗人中的另类、诗人中的孤独,即:另类的另类、孤独的孤独。所谓艺术另类,首要的就是必须要无条件地当一个叛逆者。比如西方现代画家、现代绘画艺术之父、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清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师郑板桥、当代女诗人余秀华、垃圾派代表诗人皮旦等等。
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诗人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敢于用批判的眼光直面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困惑和软肋。此外,办事风格喜欢特立独行,在个性上都很倔强,哪怕前方是绝望的悬崖或漫无边际的沼泽地都决不退缩、妥协。有些评论者说这些人是有问题的,更有甚者说他们心怀叵测。其理由是,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很难呼吸到正能量与主旋律。
客观地讲,这种评论根本就站不住脚。我的理由是,社会批判性其本身就是深层次的主旋律,个中潜隐着的诸多岐义美与人文底蕴,几乎全都折射出正能量。至于你品读不出来或者你读不懂透,那就是你的事了!
童年学诗札记(1908)如果让我只能使用简捷的一句话来表述诗的艺术技巧,我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四个汉字——气韵生动。
那么,何为文艺创作的“气韵”?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无数文学艺术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等对此下过无数条定论,但迄今为止莫衷一是。“气韵”一词,由“气”与“韵”组合而成。其组词顺序是先“气”后“韵”。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搞懂气韵就必须首先弄懂“气”为何物。然而,想真正懂透“气”又必须甄别另一个字——“炁”,否则,你充其量也就只能隔靴搔痒,终不得要领。古代圣贤早就告诫我们:“炁”,乃人体最初的先天元能源,属于形而上无色无味无始无终的神秘能量,是宇宙万物消长变化的源动能,是道之根本,它处于阴阳未开的原始混沌状态。“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一句话,炁乃先天胎带的元气。至于“气”,则主要是通过人体后天呼吸及饮食运化所产生的能量。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这句话尽管讲的是养生学,但同样适用于各类文艺创作。
需要郑重指出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气韵”的“气”既聚积了“先天之炁”,又囊括了“后天之气”。“气”就是数字“一”,“道立于一”,大千世界,无处不“气”。“一气”生万物。
接下来,我们再将眼光聚焦于“韵”。“韵”的本义是极具情趣、风味、典雅且悦耳和谐的声音。“韵”还指风度、气质、美感、神韵、流畅、互文呼应及诗赋韵脚。
基于这样拆解与剖析,对于“气韵”本原性的底牌,我们便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所谓文艺作品中的“气韵”,主要是指文艺作品中自然流溢出来的元气、生气、墨气、灵气、野气、精气、秀气、霸气、神气、静气、雅气、真气、古气、理气、无形之气、和合之气、超拔之气、时代之气乃至纯朴自然之气。以言以蔽之,无“气”不生“韵”,气韵的四大核心要义是:元性生命力;由内而外的精气神;圆融呼应、阴阳和合、无理而妙的美感;看似隐迹内敛却随时随地向外喷射的张力场。
童年学诗札记(1909)对于诗的情绪流必须至少满足五个刚需要求,缺一不可。第一,其诗性语词应具备挥之不去的艺术美感;第二,其字里行间总是能够逮捕到现实生活某些横截面或情节,使受众“窥一斑而知全豹”;第三,其美学视阈与纹理应具有人文元素、张力场以及卓尔不群的世界观;第四,其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人文思想碰撞交媾混融互染而形成的性格底色,足以唤醒受众内心深处机杼与尘世万物内在的关联性;第五,在自然朴拙松紧有致的内节奏流动语境中呈现前所未有的全新妙悟、灵魂镜像、歧义认知、多感官的形而上学以及更多可能性。
诗人的第一要务就是随时随地逮捕到有价值的情绪流变。
童年学诗札记(1910)诗的语感优劣高下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审美主体的深层心理状态;二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感悟力;三是审美主体先天的艺术禀赋、人文气质、美学经验与整体学养;四是审美主体独特的融直觉、混沌、口语、暗示、张力、具体、悖论于一体且不可言传的语感经验。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宇宙、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