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王德堂
文/毕勤山
位于信都区的北小庄乡真可谓人杰地灵,凌霄山上响彻起黄巾将士铿锵号角,大北山上书写出造林传奇,军营村的王德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全国劳模,是新中国初期全国农业爱国丰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王德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区农民,从生到死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没有离开过庄稼地,研究了一辈子的“土坷垃”。王德堂的一生伟大而又平凡。 ----题记
创办全县最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的农业合作社是山西长治7个县10个村试办的合作社。
邢台县最早试办了7个农业合作社,而且在全国办出了名气,王德堂创办的军营村农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个。
1951年7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草案)》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邢台县也和全国一样,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热潮。
据王德堂的儿子王建设回忆,父亲曾给他讲过他“连地带牲口入社”的故事。他组织村里的贫苦农民联户成立互助组,后来又以互助组为基础,倡议建立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但部分条件好的农民,由于担心入社后,怕经营不好自己吃亏,心存顾虑,于是出现“入社又退社”的情形。可父亲认准了合作化是农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他说服了家里人,义无反顾地将家中全部耕地和农机具都入了合作社,并表示铁心入社,永不退出。在他的带动下,几户“退股散社”的农民又重新“入股进社”,这件事当时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轰动效应。
1951年,在县委帮助下,原中共邢台县第五区委员会军营村共产党员王德堂带领同村几户农民成立长年互助组,后率先响应党的号召,于1952年2月,建立了邢台县最早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王德堂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牲畜农具折价入社,土地折合成亩数或产量入股,全社统一使用牲畜、农机具,统一经营土地,每年的收入实行统一分配,除扣除当年生产费用外,还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用以扩大再生产,社员参加集体劳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并对社员入股的土地付给报酬,实行地、劳分红制。到了建社的第二年,一般小麦平均亩产715斤,比建社前高出88.9斤。1954年12月1日至4日,邢台县副县长王永淮和县农林局技术骨干陪同省农林所两名干部前往军营村就小麦增产情况作调查,情况属实,并写出了调查报告,肯定了王德堂“树起了高产典型的一面旗帜”。在当时,军营村王德堂、水门村王俊生、东川口村王志琪、折户村郭爱妮等都是积极带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的领头羊、排头兵,王德堂等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震撼,备受社会瞩目,在后来掀起的农业合作运动高潮中起了典型引路作用,受到省市县领导的表彰和奖励,引起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关注,王德堂后来还当选为政协河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并作为近现代人物,被载入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邢台县志》。
农业爱国增产劳动竞赛的佼佼者
王德堂获得的众多奖章奖旗里面,有关爱国丰产的奖章奖旗最为耀眼。
爱国丰产运动缘起于新中国初期的1950年,东北、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区农民自发开展了季节性的评比竞赛,河北邯郸专区农民由评比牲口而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竞赛。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推进和广泛宣传。1951年开始了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工作会议上,中央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 ”。
1952年,中央又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开展 1952 年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的意见》,号召全国农业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推广丰产经验, 更深入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以期出现更多的丰产模范,这一年增产竞赛运动的规模继续扩大。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指出,要“提倡组和组、社和社、组员和组员、社员和社员之间的爱国丰产竞赛”。1954年政务院发布的春耕指示中也强调“今年要提倡小范围的组、社和村与村之间的爱国增产评比竞赛”。到1954年,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很快, 竞赛运动转入以农业社为核心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这一年, 不少地区采取了一个社固定和几个组, 一个组固定和几户竞赛的办法, 这样便使竞赛更成为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运动。
河北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丰产运动”中,提出了“爱国丰产竞赛是农村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口号,号召各地把一切工作都与劳动竞赛联系起来。王德堂农业合作社建立后,他作为邢台县7个农业社的典型代表,响应中央“爱国增产劳动竞赛”号召,向华北和全国小麦产区兄弟合作社发起挑战,得到了来自全国多家合作社的广泛响应,形成全国性的“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全国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的开展。
为了实现农作物增产,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的他,拿起了书本,潜心钻研科学种田新技术新知识,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掌握农作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和方法,在实践当中观察总结,不断积累农作物耕种经验,他凭着一股子“翻身做主人”的劳动激情,苦干加巧干,经过反复生产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王建设曾听老人们讲起过父亲当年种田增产的事情,说是老人家手里藏有一张秘不示人的种田“秘方”,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邢台县档案馆,笔者找到一份王德堂亲笔撰写的介绍粮食增收经验的大会发言材料,我们还是看一看王德堂是怎样讲的吧:
(节选):密植。小麦在过去是大垄田,行距一尺八,现在改为小垄行距四寸五,密了不少;玉米,过去一亩地一千多株,现在增加到一亩地三千来株;谷子,过去行距一尺二,一亩地两千来株,现在是行距七寸五,一亩地三千五百来株。由于密植,充分利用了地身,提高了产量。
增肥。拿军营村地力来说,一般秋庄稼一亩地施肥一百担(约一千斤),追麻饼肥八十到一百斤;小麦,一般施底肥十一担,追麻饼肥到一百五十斤左右。光多上粪还不行,还得了解肥料的性质,啥庄稼适合上啥肥,啥时候需要追肥,这都得了解掌握才行。“骡马粪谷羊粪麦”,就是说,秋庄稼多上草圈粪,麦地多上羊粪好,还有就是一般圈肥上劲儿慢,应施做底肥,豆饼肥、麻饼肥、化肥上劲儿快,应施成追肥。
浇水。浇水必须掌握看天、看地、看庄稼的浇水法。看到要刮风下雨就不浇,浇了庄稼就要倒;看地干不干,看庄稼需不需要水分,一般庄稼需要水的时间就是撒大叶、孕穗、吐穗、灌浆,这几个时期需水最多,不应受旱;夏天浇水要避开中午,因中午地热水凉,地温骤然下降容易伤害庄稼。
除虫。为保证全苗,首先必须把地下害虫治了,俺们在播种前每亩地都要上半斤红矾,治住地下害虫,小麦全部“三开一凉”或“赛力散”拌种,治住了鸟噬;在玉米吐天穗前普治钻心虫,用6%的“六六六”一斤兑五百来斤水,效果在95%以上。
选种。小麦全部换种蚰子麦,它比当地其它麦子一亩地至少多打一斗(35斤)。谷子是紫根白,是当地的好品种,抗涝、不怕风、产量高。玉米是大白牙,它比小黄玉米能增产30%还多,不到伏、抗涝、抗病。
这里有一张当时邢台县政府统计的关于军营农业社1953年——1956年农作物生产情况的报表,报表当中对军营农业社四年来小麦、谷子、玉米的平均亩产和最高亩产进行了对比分析:小麦1956年高出48.27斤和290.74斤;谷子1955年高出27.2斤和187斤;玉米高出215.5斤和230.4斤。由此证明了王德堂的粮食增产技术的确所言不虚,“种田把式”名副其实。要知道,这个产量是在全国解放初期,农村生产力条件极其落后、农业科技很不发达、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得不到有效供应的情况下取得的,每亩增产一斤一两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王德堂积极带头走互助合作道路,先后荣获爱国丰产奖状、爱国丰产奖章,并获得河北省爱国增产奖章一枚和省政府五星锦旗奖励,王德堂农业合作社被授予河北省“农业爱国丰产旗”。1957年王德堂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和邢台县折户村郭爱妮一起,光荣出席了2月18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大会向他们颁发了纪念册和奖章,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同他们合影留念。(图为1957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名单,王德堂、郭爱妮名列其中)(图为王德堂获得的部分荣誉奖章)
他就是一位不平凡的普通人
王德堂是不平凡的人,因为他在极其平凡甚至艰苦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王德堂又是普通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一点点特殊化的极其普通的老百姓。
他所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凡而又普通的小山庄。南军营村在历史上曾受到英雄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据《邢台县地名志》(1983年版)记载:南军营位于北小庄公社(现在称“公社”为乡,下同---笔者注)南部,在公社驻地南偏东2公里处,白马河南岸,为军营大队(现在称“大队”为村委会---笔者注)驻地。地处山区,全村现有220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耕地230亩,主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土产为柿子和酸枣。据村民传说,军营村在宋朝曾住过军队,那时岳家军和金军于此交锋,岳家军被金军围困在村南山头上,岳飞便派大将牛皋从十几里外的天梯山搬来救兵解了围。志书记载,天梯山是牛皋据险抗金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曾驻营于此的岳家军,便取村名为军营。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先祖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未变。后因此地有两个村庄,均叫军营,为区别开来,加上方位,此庄在南定为南军营。
王德堂儿子王建设年届七旬,性格爽朗,待人热诚,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为人朴实厚道,子承父业,当村干部也有35个年头了,谈起村里的工作,他如数家珍,说的头头是道,可讲到老爷子事情,他却说不出多少来,“老爷子的事迹主要发生在1950年到1963年这段时间,那时候我最大不过10几岁,还少不更事哩,”王建设说,“再说了,老爷子的事,从不对外张扬,记得有一次得了重病住进医院,家人想找县里领导疏通一下关系,为看病行个方便,我爸死活不让找,但这事还是让当时任地委副书记的张玉美叔叔知道了,这才顺利看完了病”。
王建设从家里翻出一堆史料出来,我一一作了详细的比照,其中记述了王德堂60 年代的带领军营村群众造林绿化以及打坝修田的事迹:
“1960年——1962年,王德堂组织军营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连续三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植下了“万亩林”,1963年后,他组织群众垒坝修田,两年修地150亩,垒坝500米,种树上万株”。根据记载,1983年时该村人口才有220口人,而在60年代初期,可能还没有这么多人,也就是说,种树绿化也好,筑坝修地也好,所有这些工程都由这200来口人来完成,除去老人妇女和小孩,精壮劳力没有多少,而且没有机械,全靠人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哇!
在和王建设的交谈中,发生在老人身上的几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下边是我们两个人一段对话实录:
王建设:“俺家老爷子不愿当干部,记得有一次,县里让他到西黄村公社(1958年8月初建时称红旗人民公社,全县7个人民公社之一---笔者注)当社长,他都坚决推掉了。”
笔者:“当干部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多好呀!为什么推掉呢?”
王建设:“老爷子说,他大字不识几个,没啥文化,自己干不好,年轻人有活力又有文化,就让年轻人干吧。他原话就是这样讲的。”
笔者:“老爷子没文化,搞科学种田还挺有一套,我查了一下资料,1953年你父亲的合作社平均亩产小麦700多斤,而直到1964年全县平均亩产小麦仅400斤,真是了不起!”
王建设(大笑):“老爷子虽然没文化,但脑瓜子好使,平时就喜欢琢磨事儿。”
笔者(附和):“这一点我相信,我父亲是个老中医,医术也不错,小时候总共才上了三十多天学堂,逃课逃了二十多天,后来不光给人看病,还能制药办合作医疗,就是硬靠脑瓜记哩。”
王建设:“也不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听说在小麦施肥时加了个什么秘方,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笔者:“秘方不一定有,但方法肯定有。我看资料上写着,他是第三届省政协委员哩。”
王建设:“可别说什么‘政协委员’哩,他平时一个字也不让提,生病住院期间,家里人跟他说,你大小也是省政协委员,你亮亮名头,看病对你还有个照顾,他愣是不让提,一直到去世也没给组织提一点要求。”
笔者:“你在村里当了几十年干部,也算是子承父业,从老爷子那里,你有哪些体会呢?”
王建设(沉思了一会儿):“当干部,没有为村里、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那肯定干不好也干不长,当了干部,总觉着为乡亲们干点事都是应该的,有老爷子的事情在前面摆着,总是不自觉的拿老爷子的事做比照,生怕做不好对不住他老人家一辈子英明。”
笔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吧。”
......
结束采访,走出王建设家,走在大街上,我作了一个“随机调查”:遇到几位正值学龄的孩子和带孩子的小媳妇,我问他(她)们:你们知道王德堂这个人吗?他们都回答说不知道;问到几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回答说,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人,至于是个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情,就搞不清楚了;六七十岁上了年纪的人倒是知道王德堂,事迹也了解一些,但也只能回忆一些大概的事情出来,无情的的岁月将王德堂的事迹湮没在沉沉的历史长河中,归于沉寂,踪影难觅,想到这里,心中难掩失落。我站在南军营村高处,远眺那漫山遍野的酸枣、杏树、白毛杨和洋槐树,还有田地里那些成熟待收的庄稼,我的脑子里倏忽闪过一个念头:他们的生命不都是王德堂一干人所赋予的吗?村里人正在享受的美好生活不就是王德堂一干人用血汗换来的吗?通过这一切,我仿佛穿越时空窥探到王德堂老人对家乡热土的那份痴恋和后人对老人无言的尊重。
我想起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老英雄张富清,王德堂不就是邢台的“张富清”吗?生前成就卓著,屡获表彰,还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身后沉寂山林,英雄无言,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抒写了丰满而又平凡的本色人生。今天,王德堂的家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地干部正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酸枣产业,积极为实现乡村振兴大干苦干。王德堂就是一座灯塔,激励和照耀后人一茬接着一茬干,干出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有感于斯,我情不自已,遂赋填小诗,聊以抒怀:
沥胆披肝起荒凉,
倾心勉力事田桑。
茹辛无悔今生苦,
福泽绵延后世长。
【链接】王德堂,1925年出生于邢台县军营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武委会主任、团支部书记、农业社长、党支部书记、政协河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他组织本村群众生产互助,走集体化道路,夺取粮食丰收,同年出席省爱国增产代表大会,获省政府奖章一枚。1953年,他发动群众,科学种田,使小麦亩产超千斤,获省政府五星锦旗奖励;1957年2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并与中央领导人合影留念。他立志改变家乡穷山恶水。
1960---1962年,领导群众连续三年造林绿化荒山上万亩。1963年洪灾后,他带领群众开渠引水,筑坝造田,两年修地50亩,筑拦水坝500米,植树上万株。“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心受到摧残,但他雄心不减,1972年患病期间还关心着山村的农林发展,亲自制定了枣树发展规划。直到1981年12月18日病故前,还念念不忘家乡经济建设。 ——《邢台县志》 作者简介:毕勤山,无笔名,男,大学学历,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首届理事,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邢台市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省、市多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代表作品有小说《厂长的心事》、《老贾的春节》、《冷热父子》;散文《跳荡的红黄绿》、《青山本不老》、《最难离舍是乡愁》;纪实文学《邢西抗日播火的岁月》、《乡村医生往事》、《全国劳模王德堂》;诗歌《新冠的自白》、《一定战胜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