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都菩提迦耶,佛陀曾在这里苦修,直至受到牧羊女乳糜的供养后度过尼连禅河,来到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冥想七七四十九日之后正得大觉,顿悟成佛。菩提迦耶的大正觉塔,是佛陀成道的象征,这里还有全球最大的金刚宝座塔。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a^),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n~jana^ ,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a^ )聚落。
巍巍壮观的摩诃菩提寺最早应为公元前三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一世纪的著名巴尔户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头栏柱上,就刻有此寺庙浮雕的外形,从浮雕的图案可以看出有金刚宝座及菩提树被栏楯柱所围绕。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陀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得地方,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道公元5世纪道6世纪。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寺庙建于公元二世纪,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
菩提伽耶,梵名Buddha -gaya^ 。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 -man!d!a )、佛陀伽耶、摩诃菩提(梵Maha^ -bodhi )、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进入正觉塔内参拜佛陀35岁等身像。这是世界上最接近佛陀的等身佛像,与佛真身别无二样,见此佛像如亲见佛陀,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凡见者如睹世尊真容,必定解脱,护佑健康平安吉祥。全世界共三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8岁等身像供奉在西藏小昭寺,12岁等身像供奉在西藏大昭寺,35岁等身像则供奉在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正觉塔内。
佛陀就是在这棵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冥想七七四十九日之后正得大觉,顿悟成佛。菩提树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菩提树经冬不凋,巨大的树冠形成天然穹顶。“菩提”在梵语中为“大彻大悟”之意。
菩提树周围用石栏围绕,据传石栏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或谓从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
又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 -suvarṇa )之设赏迦王(梵Shaśāṅka )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烧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梵Pūrṇa -varman )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护之。
菩提树下每天都会聚集着不计其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在树下诵经、冥想、打坐、回向······感佛慈悲,与佛同在,体悟佛陀证道开悟过程。 世间尘埃渐渐地离去,但我们的佛性却被慢慢开启。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目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因而佛教圣地也是多得很,最为神圣的该是菩提伽耶。释迦牟尼当年云游到此,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粥之后,便来到了菩提伽耶悟得了正道,成为佛陀。因而菩提伽耶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这幅画像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在世尊41岁时候画的如今珍藏在英国博物馆,被视为英国国宝。
释迦牟尼佛曾有愿:凡见此像者8世不堕恶道!请将此照片供养,转送他人供养,救度众生,功德无量!
站在塔下仰望雄伟庄严的身影,让人感受到超凡的脱俗与宁静,置身佛国净土,心如洗过一般,清澈琉璃,刹那也不愿离开……
当今世上,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塑建、开光、加持的佛像仅存三尊
上图是大昭寺觉沃佛,释伽牟尼佛12岁等身像!
十二岁时西藏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
大昭寺供奉的12岁等身像被称为“觉沃佛”最为著名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
最为尊贵!见佛像如见佛祖本人!
供奉于西藏拉萨的小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八岁佛像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
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佛顶骨舍利是佛教圣物,备受佛教徒的重视和尊崇。
佛顶骨,梵文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无上依经》)。佛涅槃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
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在阿育王铜基银塔中被发现,形状与史书中记载的释迦牟尼讲经殿完全一致,整座塔设于须弥座上,旁边是月台,四面各有两名金刚力士守护结晶状的舍利子;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
佛顶骨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的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舍利子究竟由什么构成?
将释迦牟尼舍利子在电镜下放大1000倍,会出现五尊佛影。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梵文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梵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梵文sakyamunt)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诞生于迦毗罗卫国(据推测为今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提罗拉科特遗址),生卒年月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485年。
据佛经说,释迦牟尼出身于王室家族,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降生后七天,母亲就死了,由姨母瞿昙弥把他抚养成人。他在深宫中长大,过着富足奢侈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娶妃名叫耶输陀罗,并生一子,名罗睺罗。净饭王希望太子悉达多继承王位,但悉达多有感于人生所面临的生、老、病、死的痛苦,希望通过修行,寻求一条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悉达多29岁出家。他先后找阿罗陀迦兰和郁陀仙学习,可是都未能解决他所思考的解脱人生痛苦的问题。便又在摩揭陀国的优卢频婆幽深的树林中苦修了六年,身体日益羸弱,但仍毫无所得。于是他毅然放弃苦行,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并接受牧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静坐思维,终于彻悟了生死痛苦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成了大觉悟者,即佛陀(梵文buddha)。
释迦觉悟成佛后,首先来到迦尸城附近的鹿野苑,向过去曾跟随他的桥陈如等五位侍者讲述自己经过思考获得彻悟的道理。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人生苦恼的原因,以及解脱轮回痛苦和达到无苦境界(涅槃)的修行方法。侨陈如等五人听法后,成为佛陀最早的弟子。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初转法轮”。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桥陈如等五人说法,并度他们为僧,标志着佛教的诞生。从此佛教有了教主——释迦牟尼,形成了基本教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成立了僧团组织——僧伽。
释迦牟尼35岁成道,80岁去世,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他奔波于各地传教说法。传教的范围主要在恒河流域地区,东至瞻波,西到摩偷罗。传教过程中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印度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林中去世。纵观释迦牟尼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相传佛陀去世后的次年,其弟子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将佛陀一生说教的内容会诵集成,形成了早期佛经《阿含经》(梵文agamasutra),约公元前1世纪由小乘佛教徒整理成文字。经文中以释迦牟尼的事迹作为阐述教义的背景资料,这样就产生了简单的释迦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佛心咒:
嗡牟尼牟尼摩诃牟尼耶娑诃
注音:wēng móu ní móu ní mā hā móu ní yē suō hā
释伽牟尼佛心咒功德: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一切佛法之总持者,也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传承者,是故本师释迦牟尼佛即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之根本上师。无论修任何部主本尊之法。持释尊心咒者即得释尊加被令修习诸教法者急速增进成就。
其余经典中也说,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可清净俱胝八万劫当中所造的一切业障等,具无量功德利益,此乃释迦如来之殊胜心咒。
诸佛心咒秘密不可思议,以一个心咒,能作无量利益。因为,心咒是圣尊的本体,以持咒就能召来佛力,可以作无量的事业。这些,和净土宗大德所说的「以名召德」也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于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佛行经》中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得菩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