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游百泉
文/刘紫
谷雨来临气温升,草长莺飞蝶鸟鸣。周末无事陪孩玩,百泉泉边巡游中。
你别说,来游玩的人还真不少,老的少的,有说有笑。真是缘分,正好碰上了在邢台市水务局工作的刘先生。都是一个活儿,他也是带孙子玩儿的。
小女儿指着泉水边的白鹭说:“这里真好,这么多水鸟”刘先生说,这是咱家乡近几年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执行生态长效保护机制,严禁开采岩溶水,鼓励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优先使用引江水(南水北调),有效推进了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在丰水期邢台市东南部分地域或其它区域多个泉眼稳定喷涌。他指着狗头泉涌说,那泉喷至少也有一米多吧。
说着看着,又过来了三只白鹭,它们高昂着头,张开翅膀、张大嘴巴还在歌唱呢。是啊,泉边周围的芦苇、莲藕、鱼虾、水禽,又回来了! 看着说着,天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有备无患、来时就有准备。气温二三十度,不冷不热挺舒服。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手舞足蹈,欢声笑语。这正是:听着细雨踩微风,撑把小伞泉边行。摘片绿叶用心品,期盼丰收燃激情。
还是内行,说的尽是行话。刘先生说,知道为什么咱邢台叫泉城吗?这是千万年来地理环境结构和人为所造成的。1976年,百泉坑挖出好多文物古迹,如披毛犀、菱齿象、斑鹿、巨蛇、亚玛象、原始牛等骨骼化石,专家称之为“邢台古动物群”,使我们证实了五至十万年前邢台七里河流域就有人类警衍生息。百泉遗址说明,这里水源充足,适宜人们生活,光邢的建城史就达3500多年。
邢台不仅是座华北第一城,还有着芦花摇曳、柳绿荷香的“百泉之城”美誉。史书说得好“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台周围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石泉,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为北方独有,较济南有过之而无不及”。
邢台西依太行,东临大运何,西高东低,黄土高原上的水顺势东下,汇流区域四千多平方公里。流域区又是石灰岩地层,裂隙如网,溶洞密布,使丰富水源渗透、积存,与地下水汇合,形成了以泉区为收敛中心的扇状流网布局,形成奇异多姿的自然泉群。 邢台的泉群,主要分为市区东南部的百泉群和市区西北部的达活泉群。
百泉群,有狗头泉、黑龙潭、葫芦套、珍珠泉、和尚泉、珍珠群、华庄泉、银沙泉、洛泉、赵家滩、晋祠泉等。
达活泉群,有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野狐泉、金泉、玉泉等。
泉群大都有几十亩或二、三百亩的水域面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泉区域内共打有五百多眼自流井,出水量多的可达0.1立方米/秒,有的井水喷出一、二尺高,哗哗作响,非常壮观。20多万亩泉水灌溉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来,1980年后,随着多数泉坑的干涸,一些古泉的名字也被人们遗忘,只能留下史册志书的字里行间和个别地名中。如泉南大街、泉北大街、百泉大街、紫金泉街和达活泉公园、紫金公园等。
彼时干旱程度令人难以想象。1980年,赵家滩、野狐泉、白沙泉拿常年无水,紫金泉、达活泉也开始无水。至八十年代末,邢台百泉区基本无水。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相继实施“引朱济邢”、企业再生水、关闭自备井等工程,采取帷幕注浆、回灌等节水保水措施,有效减少了地下水人为消耗;同时,实施“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年均两三亿立方米,从而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百泉复涌,襄国故都,地腴民丰。 作者简介:刘紫,女,中共党员,现就职于邢台市襄都区总工会。本人热爱文学写作,耳闻目睹祖国的欣欣向荣景象,不由地愿意拿起手中的笔讴歌新时代,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我们的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