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千古第一文豪苏东坡之四
——读苏轼《水调歌头》所想
作者:王荣辉
朗诵:沐达情怀

苏轼,字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他的词,写尽了他人生中的悲欢。
苏轼笔下的 《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曲。这首词曲在流传千古的同时,也伴随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人传唱背诵,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作品。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跨越千年,道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情于月的最高境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流露出身处他乡的悲伤凄凉,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恨。没有人会否认苏轼的才气,这位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天才,他的潇洒气质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句诗文当中。相比于他的才气,更能征服别人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洒脱。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他的典范之作。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措词讲究,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便与地球,星空,宇宙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浩瀚星河,穹顶之下,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壮大,悲欢离合。
当远古时期的智人第一次仰望星空,流星映入他们浑浊的眼眸,点燃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当月宫和星河化作文字,记录着古老的传说,变成古诗词中的意象,安慰着失意的人和远行的游子,闪烁着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从古至今,飞天的梦化作火种,在中国人的心中不断燃烧。飞天的梦想,从古至今,从未停歇。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传说,诉说着对于太空的向往。
公元1076年那个明月高悬的秋夜,当千古第一文豪苏轼把酒问青天时,是否有谁会想到,947年之后的岁月,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次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
古往今来,相信每个抬头仰望星空的人,都会被它的浩瀚璀璨,神秘莫测所吸引。古人的飞天梦,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也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梦想。
“天宫”空间站、“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远古神话梦想,到新时代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触摸更高更远的太空,探索近地空间、探月、探火星、探日,尽情探索神秘太空的奥妙,将远古神话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航天事业,深深嵌入传统文化的印记。

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命名,便巧妙借用古代神话故事,既满溢中式浪漫主义色彩,又契合航天器特征,展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体现中国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真的是太有寓意了,真的是太受人们喜爱了,真的是流传千古的绝唱。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史上,如果没有苏轼,那将会黯然失色很多。
致敬,千古第一文豪苏东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