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 魂
—在培训班上
作者 贺宏亮
踏着纪念馆台阶
(延安革命纪念馆)
追寻革命先辈足迹
凝视展厅一幅幅展品
仿佛回到炮火硝烟
的战争年代
也回忆父亲
参加革命的那时
也回放我们村
杀九个半地主的场景
1935年10月哪个冬天
来了一支穿单衣 草鞋
脸 唇冻的青黑的队伍
进村
集合列队
踏着步 唱着歌
铿锵有力
歌声响彻云霄
回荡山谷
随后进院
放下背包
拿帚扫院
拿担挑水
给东西不要
给衣服不要
“我们是
老百姓的队伍”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老百姓惊讶了
从未见过
这样的队伍
咱们的队伍来了
“千家万户把门开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从此
延安成了
红军落脚点
十三年革命历程
哺育了一个
伟大的党
中国共产党
延安成了
红军出发点
走出了一个
伟大的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初心不忘
砥砺前行
新一届政治局常委
来这里瞻仰
我们
冲锋上阵
来这里铸魂
延安市公安局
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
县处级干部 高级警长
专题培训
注血脉搏
烙印骨子
折射行动
走出七大旧址
(杨家岭党的七大)
注入从胜利走向胜利
奋进剂
听党话
紧握格斗重拳
为社会长治久安
出击
注:延安市公安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培训学习五天即3月27日至31日。28日下午,组织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七大旧址。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1935年9月,为了扩大红军队伍,苏区政府动员青年报名参加红军。我村有十余名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父亲就是第一个报名参军的。父亲入伍后,被分配到绥(德)清(涧)警卫营当兵;当时营长是黄清友。后随贺树怀(同村人)时任团长的独立团上前线(建国后,贺树怀任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我在沈阳上学时,常到他家去了)。1941年至1942年,父亲所在部队,在延安富县张村驿一带伐木烧木炭。1943年3月,父亲因病经组织批准回家休养。父亲参军扛枪八个年头。
1952年4月,父亲在清涧县粮食局后勤上参加工作;一年后,1953年调解家沟乡政府后勤工作(做饭)。1962年11月,响应政府的精减人员号召,主动退职,回家务农。父亲在乡政府工作十年零八个月。
1934年1月21日(农历腊月初七),我们村逢集的晚上,闹起革命。红一、二支队冒雪来村,杀九个半地主、豪绅、衙役(半个人是当时头上砍了一刀,倒下,以为死了;游击队撤后,醒过来,活了)。
我们村是清涧县解家沟镇解家沟村,是方圆几十里最热闹、贸易最繁华的集市;是逢二、逢七集了。也是陕北最早闹革命的村庄。
袁家沟村距我们村十公里。1936年2月6日晚上,毛主席率领党中央、红军,东征到袁家沟村。在白育才家的窑洞里居住战斗了16个昼夜,写下著名的《东征宣言》和《沁园春.雪》。袁家沟村也是陕北革命最早村庄之一。此村,走出了共和国四位省委书记。
1927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七),清涧县城暴发了清涧起义,是至八一南昌起义(1927、8、1)、秋收起义(1927、9、9)之后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也是中共北方打响革命的第一枪。
父亲给我讲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情景:1935年冬天,吴旗镇来了一支穿的补了又补的单衣、草鞋队伍;十冬腊月,脸和口唇冻的青黑。一进村,集合列队,唱起了革命歌曲,原地踏着步,十分带劲,十分精神。唱毕,分别进老百姓的院子,放下背包,拿起扫帚扫院,拿起担子挑水。群众给吃的,不要;给衣裳,不要。他们说:“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给穷人打天下,解放受苦受难的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父亲讲: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16日与陕北红军会师;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旗镇。陕北苏区一下增加了一万多红军,原来陕北红军只有三千多人。这下子,革命势力壮大了,革命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父亲还讲:1941年至1942年,他所在的部队,在延安的富县张村驿一带(当时,全是森林)伐木烧木炭;母亲也随军张村驿。1942年一天,形势突变,部队整编,让母亲回老家。母亲讲:她和三位同乡的八路军伤员,一起回老家。她骑毛驴,三位同志步走;走了七天七夜,才回到老家。
父亲还讲:八路军在瓦窑堡临时培训时,听刘少奇同志讲课(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官,只称首长)。他讲:“等革命胜利了,当兵不像现在。到那个时候,当兵要调人选人,等尺子、量个头,还要有文化了;否则,不要!”当时,大家私下里认为:“吹牛了”…
父亲还讲:培训时,他坐门口位置,刘少奇同志出门时,手摸摸他的头,说:“小鬼,听懂了没有”。当时,他年龄最小。
1937年7月6日前参军的,称红军。1937年7月7日后参军的,称八路军。是以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为界线。1945年8月15日起参军的,称人民解放军。
作者:贺宏亮,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沈阳市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系,毕业分配到延安市公安局至今。曾经是刑警、局长秘书,四个派出所任15年所长、公安分局纪检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