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李密与《陈情表》
作者:苏安民
朗诵:黎明

孝,是人间最大的善,最美的义,最崇高的伦理。因为有孝,人间亲情才更美好、更亲切、更温暖。
一篇《陈情表》,作为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感动了无数人,历代传颂。千百年来,人们把《陈情表》当作孝的典范,孝的样板。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评说:“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由此可见《陈情表》的感人程度和影响力。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一篇短文何以如此感人,流传久远,表中都叙述了什么?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中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洗马(执掌太子府的典籍),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这样重用李密呢?
第1, 当时时局动荡,为安抚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的胸怀。
第2, 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当过官很有名气。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用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显示自己清正廉洁,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所以,李密屡被征召。
可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他确实有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还有出于历史教训的考量,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心里不托底,不能冒险出仕,所以李密辞不就职。

李密不想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得很紧,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密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以情感人。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之外,又倾诉了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文中,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在排除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旋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是实况,也是推脱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在叙事中明理,在抒情中明心,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晋武帝看完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万分,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打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令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读《陈情表》感人至深,无人不被李密的孝心所感动。作者运用融情于事的方法,用强烈的感情色彩说服晋武帝。但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诉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叙事逻辑严密,情理融合,理由在曲折中得到清楚的表达,而陈述又是那样的委婉,令人同情,文章章法摇曳多姿。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无雕琢之痕,十分自然真切,以四言为主,兼以杂言,骈散结合,很好地配合了情况的陈说和意思的表达。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富有感人的光彩,是中国古代抒情文中的光辉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