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一楼大厅高大宽敞,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边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黄鹤楼记
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长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廓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五楼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陈列。

搁笔亭,是以纪念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而建。传说,崔颢在黄鹤楼题诗不久,李白也登上黄鹤楼后开怀畅饮,诗兴大发。正准备题诗,突然看到崔颢写下的《黄鹤楼》。顿时觉得这首诗写出了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的情感,自愧不如,就在崔颢的题诗旁边,作了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写完,搁笔后怅然而去。“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黄鹤楼也因此名声大振。虽然那座题诗的黄鹤楼后来被毁,但人们又在黄鹤楼旁边,修建了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搁筆亭”。并在亭子入口正门上,挂着一块写有“搁筆亭”的匾额。在两边亭柱上写有一副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再说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作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有长江天际流。
由于这首诗中饱含了李白对好友的真挚感情,又写出长江浩浩荡荡的气势,所以后来,人们认为崔颢和李白在黄鹤楼作诗的过程中,两人“打”了个平手,于是,这两首诗都成为了我国唐诗中的著名诗篇。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写下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不仅让黄鹤楼更加出名,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黄鹤楼始建至今已1800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学家、诗人等登楼题诗作文,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400多篇(首),佳作如云,数不胜数。如近代伟人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南宋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唐代贾岛的……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李白的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特别是崔颢的《黄鹤楼》佳作令诗仙李白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被南宋严羽在巜沧浪诗话》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楼远眺处,极目楚天舒。忆往昔,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看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三镇风光收眼底,一览当惊世界殊。江山无限好,心潮逐浪高。
登黄鹤楼
李毕富
一楼高耸映红日,
三镇风光近咫尺。
九省通衢有地利,
万象更新得天时。
今朝中华逢盛世,
昔人神话变现实。
江山如画书不尽,
岂因搁笔便无诗。
2023年4月15日于武汉东湖金茂府

作者李毕富,贵州罗甸人。1974年12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一师通信工程连,任连队计划统计员。1979年12月调师机关工作。
1984年1月集体转业,历任中铁
十一局所属企业:厂长、经理、项目经理、副总经济师。曾荣获:中铁十一局劳动模范、湖北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业余时间爱好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