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这个地方为了启示阿难他们明白开悟,佛就把憍陈如五比丘招出问他们说,你们当初是怎么样悟道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你们现在大众中表白一下吧!佛叫五比丘来说。佛叫五比丘说,五比丘就发言说了。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讲客尘的意思。佛叫憍陈那说说他们最初修道成佛的时候怎么样成的,说说他们成道的过程,成阿罗汉的过程。憍陈那就向佛表白说。我是怎么样得开悟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憍陈如自陈得悟,自己向大众表示说我是怎么样开悟的。在其他的经讲憍陈如是他的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具足了来说是憍陈那阿若多,现在我们只举他的姓憍陈如。憍陈如翻华言叫火器 ,在过去憍陈如他的祖先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的神道就叫事火,恭敬火。我们可以说是外道,就是事火婆罗门,祖先传下来以此为姓的。憍陈如他是佛的亲舅舅,这是佛的旧事。
“我今长老”,在《阿含经》上讲长老有三种,一个年纪大了,已入佛道多年了,这是年长的长老。第二种是法长老,精通佛所有的教法,以此教法来化育众生,这叫法长老,这类就不论年纪了。还有就是作长老,作长老就是随着世间假名的长老,例如说我们把一个寺庙的住持都称他为长老,也不论他的年纪大小,也不论他有道没道,也不论他弘法不弘法,只要他是寺庙的住持,就这样称为长老,这就叫作长老。最初佛在鹿野苑开始说法,阿若多他们最初就开悟了,那个开悟指的是悟得了世间,完全不是真实的,是苦难的,悟灭修道,这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悟灭、修道,这是苦集灭道的法。因此他成了阿罗汉了,又可以称为法性长老。阿若多是他的名字,就是佛在三转法轮的时候,最初开始度憍陈如五比丘。佛让他说说他最初开悟的情况,也就是他是怎么证得阿罗汉的。憍陈如就向大众说,也向佛表白: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形容作客的意思。客人你走到半路上,或者走到外边,或者在这个旅店里头(客栈),或者吃顿饭,或者晚上在这住宿。要是光吃饭,打个尖,吃完饭就走了;要是住宿,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也走了,不是在这长住的。所以这叫客栈,不是主人。主人他是长住这里的,不会住到别处去了。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我这样想,“如是思惟”。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开店的当然是主人了,不住的是来往过路的人。这叫客尘,尘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们在三界,这三界不是我们的家,别把它当成家住。这是客义。憍陈如又打个比喻: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他说这客尘时,又加了一种形容,这些我们都知道它是表法的。尘就是烦恼,是形容烦恼的,形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它不是我们的家,把它当成作客的,如何才能回到我们的家呢,这是形容的意思。如果大晴天,天气很好,从门缝或者窗户缝空隙之中,那你看看这个空尘,灰尘相很多。你在外边看不见,特别门缝你看到光明那一线,里头布满了灰尘。只解释一个尘字,形容的是什么?形容我们这个思想在那种不动的情况下。思想不动的情况就是安静的,但是它没有不动的时候,就是不安静的;不安静的就像那个灰尘中的微尘一样,没有日光时你见不到,必须得有日光,日光还得那空隙的照了,必须天气很晴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尘相。从细缝当中见到那个尘相,要是没有日光,尘相就见不到了,这也是形容词。假使你见到你的思想当中,所存在的妄想,我们一般把它说成是思惟的惑,就叫见思二惑,一个见惑,一个思惑。因为有这阳光,阳光就是说你少分相应,跟道少分相应,就像那个光入缝隙之间一样的,从那个门缝穿过时你就看见了,看见微尘了。没有日光,那个尘相你是见不到的。像咱们都是看不见的,你在门缝里看,看那个灰尘满了,极微细的细相。假使这个形容是说你得有智慧,要是没有智慧,佛所教导的学佛所说的法,假这个来见你的烦恼、见你的惑,这都是形容词。因为那个灰尘它是不停的动,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灰尘在什么地方动?在空里头动,没有空,也就没有灰尘,灰尘在虚空当中动。空是寂然不动的,微尘是动的。你自己的性体是不动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尘惑染,它是动的。没有智慧的人他不了达这个尘相,就是六尘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没有见道的智慧,你看不见思惑,你必须得断了见惑之后,才能看见思惑。就形容着诸有尘相,那个尘(灰尘)的摇动是它的现相,而它依止的虚空是寂然不动的。这些个都是先假比方,后明于法。说性的,就是你的心性本来是不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我们的思想,假使说思惟的力量能够定得下来,澄静了,澄寂了,不动了,那叫空;摇动的就叫尘。不摇动的是个空义,摇动的就是尘义。佛这样问憍陈如,他就向佛这样说什么叫客尘、什么叫烦恼、什么叫心性,说动者为烦恼,不动者为心性,尽假比喻来显示。
【佛言:如是!】
佛说:你说得对。印可他所说的话。这里头这一段就是一个用客,一个用尘,一个用空,一个用谁在动谁在静来形容着客、尘、主、空。主不动,客动。
空清净的,没有微尘。尘不是清净的,是动态,不是静态。就是你掌握了客、尘、主、空四种含义。
这里头形容着你一切能见的见是不动的,见性是不动的,动的不是性,是能缘的心跟外边所缘所有境界相,它们摇动不停的。这个是什么?形容我们看见一切事物,我们的思想就不停的分别,分别就是执著了,好的就要取,坏的就要舍,取舍、贪爱都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客尘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两种分别,一个是别,一个是通。实义上烦恼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障,还有另一种是所知障。我们上来所讲的烦恼惑是因为见境的,对外边境界而生起你的尘,使你随这个境界生的感念、生的感触,但是你正常的性没有动。我们随我们的见去分别,我们的见性没有动,客尘却在动。就是说能见的见性是不动的,见性见客尘,见性是不动的,客尘当然是不停的动。客人你到旅店,住一晚上就走了;主人是不动的。拿这个主客来形容我们的思想,客就是动义,不动就是你的心性。
凡是一说到空就显它的不动寂静,就显我们的性。但是这个是密义,所以答阿难的时候用这个是显现的,真正的含义就是告诉阿难说,我们这个性体,寂常的那个性体,它是永远的如是,不随你的见所转的,是客尘烦恼,与你的身,和你的境界,和你的识,和你的心。就叫阿难返闻闻自性,返见见自性,就像你的主人(客店的主人),他是不动的,是不随你客人转的,你来他接待,你走你就走,他是常住不动的。就形容着我们这个心(心的本体),心性是不动的,动得的是外边的烦恼六尘。这个就假使你一个身,一个心,身是动的,心(妄心),妄心是识,不是性,它也是动的,但性像虚空一样,是寂然不动的。这就让你明白了,心性是永远澄然不动的,澄静的,客尘境界永远是变化的。这是显示不动的。是在对外边尘境的时候,随便它境界怎么动,你心不动,显你内心的心性是不动的。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在这个时候如来在大众当中,“屈五轮指”,就是把手张开或者攥上,张开、攥上,你张开了又合拢了,就拿这个做显的例子来问阿难。“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时而攥拳头,时而张开了。“谓阿难言”,佛对阿难说,“汝今何见”,你现在看见什么?“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我看见佛的手一下开了一下合了。佛这是要启示阿难,你见我这个手的开合作哪些感想。其实就是拿这个来作例子,来问他的。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你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佛的手开合,阿难见着佛的手开合,佛就问他这个问题,是我的手在开合?还是你的见有开合呢?阿难说:世尊,是你的手在众中开了合了。我是见如来的手自开合,这跟我的见性没关系,是我的见有开有合,而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是佛你的手自己在那里开合。一个外边佛的手是境界相,阿难的见是他的见性,这个答对了,是佛你的境界开合,我的见没有开合。那就让阿难认识他的见性,性是不动的,佛的手比如前头客尘,主人是不动的。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又说谁动、谁静,动者是何?静者是谁?“阿难言,佛手不住”,你的手不住又开又合,我的见性没有动也没有静,静尚没有,谁为无住?哪里来个住、来个静呢。阿难答对了。这就说明了是性不动,而境自开合,外边境界相有开有合、有生有灭,见性却没有。阿难答的是不错的。佛恐他不是真实的,所以再次征问他究竟是谁在动、谁在静?知道动静开合,这个比前头又深了一层的。开合容易辨别,看他手的开合,动和静就不那么容易了,究竟这个是境界相?是动相还是静相?这是佛又再征启的意思,看阿难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所以阿难答复说我的性也没有一个静,哪里还有动!也没有个无住。尚无有静,谁为无住?静相既不可得,还谈到什么住不住!因为对动才说静,动不可得,无静可说。能见的性本来就从没动过,既是不动的,勿须再说静不静了。静既不可得,哪里还有什么住与不住呢,一切都不执著。
这就更深入一层了,佛也就承认阿难是对的了。
【佛言:如是。】
这个阿难是认识得很清楚很清楚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这是佛的神力,咱们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佛用神力从手中飞出了一个光,就是从手里飞出一个光不定来,宝光,光明的意思。飞到阿难的右边,这个光一闪,就到了阿难的右边。阿难看见佛飞光,他就回首向右盼,把脑壳转向右边来看。这时佛又放一光在他的左边,阿难又回首左盼。佛左边放一光,右边放一光,阿难这脑壳就左边又一看,右边又一看。“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你脑袋怎么了,一会儿摇动左边去,一会儿摇动右边去?阿难说不是啦!不是我的脑壳在摇动,是你在放光。“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我才左右观。“头自摇动”,因光而头自己来摇动。这个就比前头的更深了,动和静,说的是内身的分动和静。你的内身就是你的体,你的左右是你的见性,究竟是动态还是静态呢?向左边向右边来回的看。这是动态,所以佛叫阿难在他自己的身中来体验不动的体。佛在手中出了两种光,放在阿难的右边,阿难就向右看,又放一个光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就向左看。佛就问他说:你今天是怎么了,你的头摇来摇去的?他说:不是我的头摇来摇去的,是佛你放的光令我摇来摇去。【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又问他了,你随着佛光左右的来动你脑壳,是你的头动、还是你的见动?阿难怎么答复呢?“我头自动”,是头自己动的。“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跟我见性没关系,头自摇动,那我的见也没有动、也没有不动,止都没有,哪里来动?见是随动随静。阿难以摇动身中亲见不动真体,头自摇动,见自随动。一般的我们认为我们的见,我们现在大家都这样认识,认为见是眼睛,头摇左右,眼睛就随着它向左向右,这不是见性。因为在佛说上文,阿难已经明白了,见不属于眼,不是眼见,见是离开眼是独立的,眼睛是缘,离缘了。头自摇动,我的头见佛的光自己摇动,与见无关,跟我见性没关系。直答的,头自动,而我见性没有止又何有动。止尚没有,何为摇动?这个答得的是满分。
【佛言:如是。】
这阿难是认识到了。眼中的见性是独立的,超然独立的,与外境没关。佛的光,左光右光,我的头摇摆左看右看,跟我见性没关系,这个就显不动。什么不动?见性不动,我们看到外边任何境界相,而我们能见的见性不动。这个见属于眼,性不动,性体不动。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因为这个阿难答复的甚合佛意,佛就对大众说。
“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佛普告大众,意思就是让大众都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客尘是假的、是空的。一切众生要知道诸法动摇不住,客尘如尘,客如尘土一样。在这个不生取舍,没有取,也没有舍。不要了生死,生死自了了。不了生死,生死自了,这就是了生死。如何了生死?知道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如何是客尘烦恼?这烦恼就断了。不要了生死,生死自然了,这就是见性。咱们每个人的见性是安住不动的,像那个客栈的主人一样,他是不动的;像虚空一样,虚空永远是不动的。如果这样来修行的话,证涅槃,不证而自证。
【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同时佛对大众说:大家都看见了,阿难的头自己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你的见也没有开、也没有舒、也没有卷,是我的手开合。这是客尘。
再重复说一遍,佛放光,阿难的头摇动,这属于尘。见是不动的,是属于空。你观佛的手自己开合,是客尘。阿难的见是主,见没舒卷,不随客尘而转变。咱们如果能够见着一切事物,心不随尘转,即同如来;心被尘转,那就是凡夫了。所以显,显什么?显我们的见性不动,性体不动,客尘随它怎样变化跟体无关。现在我们不是这样的,佛就这样告诉我们的: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所以佛在这里对阿难说,这就责备他以前的意思,说你为什么以动当你的身体,以动当境界相,因此你才念念的生灭,你把你这个见性用到你这个观念上去了。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因为过去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把性失掉,失掉了真心,性心失掉了。“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现在你已经认识到妄了,假使要认妄的话,你又把真遗掉了。现在是认识到妄是妄、真是真,你又回复真性。如果是不当真性,认为一切妄境所以遗失真性,把你真性失掉了。我们经常说凡夫颠倒,颠倒是什么意思?就是认妄遗真,把所有境界相当真,其实这是妄,把你的真性失掉了。所以说迷惑了,迷了就是真妄颠倒了,拿妄当真,这叫迷惑。咱们说惑业,这就是迷惑的业。因为颠倒而执著妄身,因为妄身而缘念妄境界,缘念妄境界,好的就取,不合你意的就舍,因此贪瞋痴慢都从此三身。这就叫什么?我们经常说起惑造业,迷失了寂常真性。迷失了就起惑造业,我们学楞严经就要恢复我们以前的妙明真心,把我们失去的那个真心再复原,再把它找回来;不是迷失丢掉。
就是我们平时在思惟当中,认识我们所有的见、所有的认识全是妄的。为什么这样子说?以妄为体,认妄为真。所以说颠倒众生,就是颠倒了什么?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迷了,要想恢复本来的面目,识破一切假相,独显真常,恢复我们原来本具的真常。这个在经文上讲或者我们这样讲好像很容易,但不是这么一两句话的。我们在这六道轮回当中,时而舍身,时而受身,舍身受身全是妄身妄境,全是虚妄的,自己没有事找事,生这些烦恼,虚妄生的轮回相,你解放不了、解脱不了,因此你才受生死苦。我们都依着我们思想的惑,迷惑了,这是造业;因为造业就要受报,你做什么业,什么因,就什么报;说我不造业了,不造业了,报也就没有了。自己作业自己受,也不是谁加给你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有些人认为世界上不平等,看到贫富、寿夭,有的寿命很长,有的寿命很短,有的很富有,有的很贫穷,有的别人一天身心非常健康,一切事业顺顺当当,而你自己烦烦恼恼,随便做什么都不顺当,为什么呢?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做的业,胡思乱想,咱们说是瞎疑鬼猜,就是这个含义,一天尽在这上头转,那怎么能开悟、怎么能明了呢?所以你要想不受报,你别造业!一边怕受苦报,一边专造受苦的业,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因此学法的目的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思想的认识。
佛在这一段的经文中跟阿难说,就是让他认识本有的。讲法华经咱们讲了很多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就是佛的知见了。佛的知见就是什么呢?你把客尘断了,你要作主人,不要作客尘烦恼。现在阿难明白了,头自摇动,见性无关,光在左边向左边看,光在右边向左边看,不是见,是头自摇动,见无动。我们或者想的就不是了,见到左边光向左边,这是见;光在右边向右边,这是见。这不是见,阿难认得头自摇动,与见无关,见不动。
尽管我们在六道轮回,我经常跟我们女道友讲,我说第一个你打破男女相,这都是假相,不是真实的。甚至于再说深一点,就是佛相、菩萨相,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就是要参的了。
这一段的经义就联系到我们很多参禅的话头,我没这么引证;如果这样引证了,大家可能不晓得都听到哪去了,但是你自己观想时候要。我们经常讲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我们点一枝香在这打坐,打坐是观想本性,就叫回光返照。回光,就是把我们的六根门头的一切知见回来,不向外,向内。旋转回来,照什么?返观观自性。如果是耳朵听,返闻闻自性。如果是眼睛见,就返观见自性吧。佛说这段经文本来就是很简单,来启发阿难认性,不要认相。我们向来所说这个文字上头都是相,离开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与上一句必须得联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