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有个雅号叫“小董”
董素印/文(江苏射阳)
偶尔从以前工作生活过的几个单位走过,总会时不时地有熟人与我打招呼:“小董你好!”“小董您好!”。从“你”与“您”这两个不同称谓上,似乎能够看出其中的端倪。
“小董”这个雅号已跟随我多年,应该是从三十多年前刚工作起,我就有了这个比自己的名字更亲热、更有影响力的称呼。“小董你好!”不难看出,这是长辈或者年长的同志对我的叫法;那么“您好!”似乎应该是晚辈或是年纪较轻的人对我的称呼,又怎么会叫我“小董”呢?
其实,“小董”也很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是乡镇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了。记得刚到镇里工作时,年轻力壮,行动敏捷,吃苦耐劳,每天早早到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食堂打开水。食堂离办公室接近二百米远,年轻的同志无所谓,只当是散步休闲,年长的同志就觉得很吃力,来回下来气喘吁吁;我每天打开水时,总是将附近办公室几位年长的老同志热水瓶一起带上,一趟不行两趟或三趟;不仅如此,还经常利用为他们打开水的机会,与老同志聊聊近期的重要工作情况,从中获得许多宣传素材,为我的工作新闻宣传增添了不少佳绩,在扩大地区影响的同时,也提升了我自己的知名度;由于我热情勤快、谦虚好学,很受这些老同志的喜爱,他们都亲切地叫我为“小董”;从此,“小董”也成为我另一个永恒的代号,以致后来尽管我担任镇党委秘书、人大秘书和单位负责人,许多新闻单位记者提到我所在镇的“小董”时,都能主动与我的名字挂起钩来。
然而,“小董”真的不老。在匆匆的三十多年工作中,包括借用在内,先后走过好几个大小单位,所到之处,给人的最好印象,都认为我这个人不仅仅看上去好像年纪较轻,重要的是很小巧、很谦虚,与大家合得来。这样的评价不知是否工稳暂且不加考证,自我认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很快与大家特别包括年轻同志打成了一片,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特别是在县广电视台工作的十多年里,尽管与我同事的许多年轻同志都管我叫老师、前辈,但我从来不倚老卖老,与他们团结协作,从来没有因年龄差距而出现沟通障碍;尤其是在广播节目部期间,我总是带领年轻同志一起精心策划节目、一起深入基层采访、一起加班、一起吃工作餐,彼此之间相处和睦,营造了宽松优越的工作环境;见几位过去一直与我业务往来的同志称呼我为“小董”,其他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同志也随之如此称呼,只不过在“小董”后面加上个“您”,以示尊重;他们说,这样的称呼更显亲热无疆。由于我们同事之间在工作中平时多交流、难事互相帮,相处随和,协调合作,广播宣传工作业绩骄人:《射阳新闻》连续五年受到省广电总台表彰,对外宣传工作也连续五年雄居全市之首。同样,到了行政审批局这个年轻的单位,也是年轻人居多,作为新手,我不耻下问,充分挖掘“放管服”改革创新亮点,与小同志一起全方位展开宣传攻势,从而形成了不断改革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强势宣传激发改革创新内生动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格局,终于将这个年轻的单位推上了顶级领奖台,2022年8月,县行政审批局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他们说,这其中我也功不可没。
“小董”只是个代号而已,常态下不同的称谓应该适合于相应的人群,但同一称谓能够适合众人之口,却也难得。就如革命队伍中人人都叫“邓大姐”一样,这一尊称是对革命前辈的一种习惯、一种默契,一声“大姐”饱含着大家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品格的无限尊重和信任。“小董”的称号没有这么广泛响亮,更没有那么崇高伟大,只是极小极小范围内的一种习惯、默契罢了。
愿“小董”这一雅号不仅仅是过去的称谓,更能够成为永恒的雅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