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家乡的小盐河
作者:居荣奇
主播:阿红

盐河,在我们中国以前有很多大小不一的,以盐运为主的河流,故称盐河。但在我的家乡也有一条弯弯曲曲,绵延几十里的小河。这条河以前是高邮上河地区内河航运的主干河之一,呈南北走向。南至高邮澄子河,北至界首子婴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隔五公里平行。
因这条河旧时也以盐商运盐为主,所以这里的人们也称它为盐河,河岸便是通往城乡的土路。小时候听长辈们说呀:以前在我们家河边,有一座用多个石磨组成的大码头(石磨直径有一米到一米五不等,二十厘米厚,由石匠用石头凿出来的圆形,用马匹来磨稻谷或豆腐用的一种加工工具)。

每天到了黄昏,河岸边一排排灯笼便高高掛起,用来照亮远航归来的商船(一种用桐油刷过的,中间有蓬子的木船)。这些满载的盐船,都有多个纤夫在河边拉纤。所谓纤绳,就是用一根粗大结实的麻绳,一头拴着船头,一头由纤夫在河边艰辛地拉着往前走。他们为了生活冒着酷暑寒冬,一年到头都沿着这条河来回奔波。
晚上到了码头,他们将船停泊在码头上,上岸息宿。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庄上便形成了以布店、盐店、油店、铜匠店、铁匠店,以及小客栈、澡堂子(浴室)等等为一体的,用青砖铺设的小街。可谓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堪称乡下的小城。
相传古时候,有一家陈姓的盐商船行至这里,遭遇龙卷风的袭击,沉没于河中,一家人全部遇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家,将这一代叫做盐沉河。后来由于逐渐形成商贩集散地,所以又改叫盐城河。
解放后,南来北往的河上行船也由原来的木船,取而代之的是机帆船、水泥船、小轮船等等。这些船多半是人们用来运送公粮,运送化肥,运送村民的建房物资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运输已取代船运。那河边的船只,村里的商铺也已荡然无存。唯一见证的是村头一座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几经沧桑,几经修缮的居氏老祠堂。
到了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条河又成了生产河。每到春播时节,人们在河中罱河泥,搪草粪,用水车踩水灌溉农田(一种由两人或四人组合,手扶两边固定的单杠,脚下踩着用木板钉成的水槽,由多节小板块连接而成的板链组成,循环往上拉水的一种水车)。岸边栽种树木,以防水土流失。每到讯期,这条河又成了抗洪排涝的泄洪河。
到了赤日炎炎的夏天,那河面上一眼望去,几十个大小伙子仰卧在水面上游泳。在西下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条冰清玉洁的飘带浮在水面上向前挺进!热闹的河面,使得原本在河里戏水的鹅鸭们,吓得四处逃窜。一些胆大的小姑娘手攀着码头,两只脚在水里“啪、啪、啪”上下翻滚,打得水花四溅一一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小伙从水里钻上来,抓住一个姑娘的两只脚:“我终于抓到两条大鱼啦”!逗得在岸边树荫下乘凉的大人们哈哈大笑,而姑娘却腼腆地用小手兜着水一个劲地往小伙子身上浇去,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顿时,小河成了欢乐的海洋。
一天黄昏,有个叫小举子的小孩也学着大孩子们下河游泳。刚到河中央,就“扑通”、“扑通”挣扎了几下便沉入水中。这时路过岸边的邻居居志华一个猛子扎下去,便将奄奄一息的孩子救上岸。随后赶来的大人们把铁锅底朝上,将他腹中的呛水全部按压出来后,送医院抢救,转危为安。从那以后,村里便有一位老大爷自告奋勇,日夜守护在岸边,以防小孩独自下河游水,酿成大祸。
每到秋冬时节,河水枯竭之时,人便来到河边摸河蚌,捉泥鳅,抓螃蟹。居荣江便是其中的一位能手,只见他用脚一衬,就能知道脚底下有一只又肥又大的河蚌。但他更能识别螃蟹所钻的洞穴,一逮一个准。每逢星期天学校放假,大家就能品尝到他的蚌蟹美食。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加固圩堤,提高圩堤高度,以防百年一遇的洪灾。又在河边上修建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节制闸,既能灌溉,又能排水。把原先连接两岸交通的小木桥,相继建成了混凝土浇筑的水泥桥。
今天的盐河,河水清澈透明,河边柳树成荫。河岸两边更是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马路边一到晚上还亮起了路灯,使人们出行更加的快捷。一排排崭新漂亮的小洋楼,一座座原生态风情的农家乐,一片片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场应运而生,一批批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远方的游客徜徉在绿色的田野中,他们载歌载舞,收获着田园里的秋果,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村里还建起了图书馆、健身广场等娱乐休闲场所,供村民们劳动之余读书玩乐。现在,在它的东侧有两条巨龙由南向北腾空而起。京沪高速与京沪高铁竞相争先,给盐河两岸的人们带来了经济腾飞。

古老的小盐河见证了历史,承载着未来。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用踔力奋发,砥砺前行的精神,把美丽的乡村,建设成天更蓝,水更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延绵不断的盐河水,流向更远的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