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诸葛亮与《出师表》
作者:苏安民
朗诵:黎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号称千古第一表,读之,悲泪横流,震撼人心,影响深远,从古至今。
一篇不足八百字的奏章,何以让历代传颂?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不仅有治国的谋略,还有对时局的分析;承载着对先帝的知遇之恩,也表达了北伐的坚定决心。读此文,无不为赤诚之心所感动。甚至留下了读《出师表》不哭,其人不忠的说法。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国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将。
当时蜀国的前君主汉昭烈帝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好好辅佐后主刘禅。后主继位,蜀国经过诸葛亮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国家逐渐兴旺起来。为了实现刘备恢复汉室的意愿,决定出师北伐。北伐前,诸葛亮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表文。

但令人奇怪的是,马上就要作战了,诸葛亮并没有与主公讨论作战的军事战略,反而把笔墨放在了修明内政上。为什么要这么写,因为北伐曹魏,统一天下,这是蜀汉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为了北伐,诸葛亮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反而是国内的政治。因为只有后方稳固,才能给前方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诸葛亮反复叮嘱后主刘禅,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公正严明,亲贤臣远小人,并且希望蜀国君臣能够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早日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言语中对于先帝的一片赤诚之心,尤其令人动容。
作为给皇帝的呈文,它出谋划策,劝善抑恶,字里行间的忠贞之节,浩然正气,感人心魄,堪称千古表率;不仅如此,它结构干净明朗,句子长短分明,行文流畅自如。

千百年来,《出师表》备受人们的青睐。
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岳飞面临强敌时,手书《出师表》,鼓舞士气。我国抗战期间,一篇《祭黄帝陵文》,被称为抗战出师表,鼓舞了四万万军民的抗战决心,坚持到最后一刻。
《出师表》的慷慨恢弘,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出师表》只是一篇公文,但却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

《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这一年诸葛亮46岁。写完《出师表》的第二年春天,诸葛亮便开始了北伐。7年后,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死在第五次的北伐军营中,年仅53岁。当时距离他心心念念要攻克的长安城只有100多公里。所以,《出师表》既是北伐的军令状,又是诸葛亮怕自己出师身死安排后事的遗书,同时,还是规劝幼主亲贤远佞的谏言。它几乎浓缩了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伟大军事家的一生。而诸葛亮的经历、才情、理想、品格都写在了这短短的738个字里。

诸葛亮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受刘备三顾茅庐的感召,出山辅助刘备匡复汉室,大半生戎马倥偬,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的生平事迹和流传的作品来看,他并未着意于文学创作,但在文学上有如此辉煌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出师表》这样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决不仅仅是其在表达技巧上值得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在真情实感上的自然流露。
《出师表》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倾注了他对蜀汉的忠心和期望。情辞恳切,感人至深,一片赤诚之心跃然纸上。因此诸葛亮也成了忠臣贤相的典范。
诸葛亮身前至身后1800年,历史地位和民间的声誉都很高,人们崇敬他,把他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他就象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任由历史长河翻滚涤荡,却依旧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