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青砖窑
淄川区杨寨村五十年代兴办村办企业实记
高存永
在儿时的记忆中,杨寨村东首大围子墙外,离小东门的不远处有座很大的青砖窑,就如一座威严高大的城堡矗立于孝妇河西岸。无论春秋冬夏,无论风霜雪雨,她虽是默默无语,但却时而紫烟缭绕,时而青云直上,为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杨寨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憧憬。对于那座青砖窑,村里的老年人习惯地称之为"鸳鸯窑"。所谓鸳鸯窑,原来是把两座砖窑建在了一起,其外围用两米多厚的黄土拱围起来,从外形看就是一座大砖窑,但从内部看却是两座窑连在一起,所以,村民们戏称她是"鸳鸯窑"。现回想起那座鸳鸯窑,应是我村最早的村办集体企业了。为了弄清砖窑的始建年代以及当年砖场的生产和经营等基本情况,自己先后走访了村里90多岁的殷茂堂老人、80多岁的荣君兄、70多岁的张传德诗友和60多岁的佃功老同学。经过与他们细心交谈,基本弄请了青砖窑的情况,从而让自己通过手中的笔,去还原那段令人难忘的村办企业创业史,进而又了却了自己的一大心愿。
回眸青砖窑 往事涌心头
我村的青砖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旗社成立初期。据茂堂和荣君两位老人回忆,在红旗社的初年,即1955年,社里为了发展经济,自筹资金分别建起了四孔大砖窑。西边的两孔窑紧靠杨寨村东首、东北方向的两孔窑紧靠月庄村。据荣君老人回忆,他曾在杨寨的青砖窑干了好长时间。无论是铲土、和泥,还是脱坯打垛、出装砖等活儿,他都干了个遍。因此他对村里的青砖窑印象十分深刻。我是1956年出生,对大砖窑也有朦胧的记忆。那时自己年龄小,每次去大砖窑处玩,都是跟着哥哥去。有好多次还被哥哥牵着手,沿着陡峭的斜坡登上了窑顶看风景。如遇到烧窑时,看那砖坯一直装到窑顶,通红的炉火正旺。窑顶四周拱围着2米多厚的黄土,被踩压得很实。因窑工们常在窑顶检查烧成状况,上面已被踩踏成道。窑顶四周还摆放着十余口大水缸和一架用于提水的辘轳,平时水缸内都装滿了水,缸沿上垂放着很多用于向窑内淋水的细橡皮管子,以备烧成终了时向窑内注水之用。
大窑是座落于砖场最西端,属于座东朝西,窑的平地高度约5米左右。其朝西的正面建有地炉,是由一条斜面向下的陡坡直达窑内,深度不低于3米,与窑膛上下相连。烧窑时,窑里装满砖坯,并把南侧的拱形窑门用砖密封起来,但是留瞭望口以备观察窑温。在大窑工作的姬凤奇和高庆锋、姬荣举是烧成工,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麦秸和木柴,从窑的炉膛内点燃,待火势烧旺后再向里续煤,慢慢升温。大窑点火后,冒出的烟尘升腾于半空,我们在村内便会看到滚滚的浓烟。深季时节,一到烧窑的时侯,人们还会用筐子装上刚从生产队分的地瓜,去大窑上烤着吃。人们把地瓜平摆于窑顶,大约用半小时就会把地瓜烤熟,吃着十分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旗社,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叫高级社。杨寨红旅社由杨寨村、月庄村和殷家村三个自然村组建而成。社委会是最高机构,由三个村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班子。红旗社成立伊始,为了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便决定在杨寨村和月庄村建设四孔青砖大窑。当年之所以把窑址选在杨寨村的小东门外和月社村的大西门外,主要是这里的土质适合生产优质青砖的要求,再说这里紧靠官道大车沟,交通便利。特别是对烧制青砖的各项技术,杨寨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村里的姬家人,老一辈曾开过砖场,他们带技术加入后,无需去外面学技术,只要把砖窑建起来,就可立即投入生产。
砖场分工明确 劳动场面喜人
关于青砖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在与大家的交流和座谈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再加上儿时的记忆,更是清晰可辨,至今也难以忘怀。砖窑建成后,村里首先安排高柏长去窑场当负责人,安排高伦继当会计,安排有烧窑技术的姬凤奇和高庆峰从事烧窑工作,安排许大帅、姬荣举、姬荣君等人进行砖坯的制作。虽然他们分工明确,但是在取土、和泥和出装窑时,都是所有人得靠上一起干,齐心协力地忙活才能完成任务。他们还有各自的定额任务,一副砖模供两人使用,每天要完成1600块砖坯的制作。脱坯的泥料,取自于砖场的黄土。黄土要在前一天下午从3米多高的迎头上刨下来,将刨下的生土和熟土拌匀,堆成1米多高的长方形平顶土堆,尔后把土堆上部挖成凹状,灌满水,让水慢慢浸透。土堆的大小与来日的砖坯制作数量要成正比,时间长了他们都把握得很准。黄土经过一夜的浸泡,天亮上班时大家便先去忙着和泥。和泥时有人用铁锨,有人用大镢,还有人直接赤脚去泥中踩踏。大约有一小时的功夫便把砖泥和好,再往后便是进行脱制砖坯的工序了。
脱砖坯是砖场的技术活。他们两人一组,积极配合,小工负责从泥堆上用专用工具取泥,每次取下的泥要正好是一个砖模两块砖坯的用量。取下黄泥,要先在撒满细沙的平地上滚成条状,尔后两手用力托至腰间,快步跑到师傅的砖桌前一下放入砖模内,放好泥后不作停闲,再去取泥。脱坯用的桌架和砖模子是从村木工组专门定做的劳动工具。砖模具是木质的浅盒状,有的是一次脱三块砖坯,有的一次脱两块砖坯。装满泥后其重量达30多斤。而桌架有1.2米高,1.3米长,桌架的右边还备有一把钢丝弓,供刮泥用。脱坯师傅在小工把黄泥放入砖模前,先顺手从桌旁的沙堆上抓几把细沙甩入模内,防止砖泥粘在模子上。当砖泥放好后,师傅便赶紧用压泥板把模里砖泥压实,并取来锯弓,用弓上的细钢丝紧贴砖模上端,把多余的砖泥割下,然后双手端着砖模一路小跑至放置砖坯的地点,以半蹲的姿式快速把砖模反扣于地面上,再慢慢提起砖模,砖模提起后,如看到砖坯上面有毛刺,还要用模底轻轻压一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的砖坯制作。
当天的砖坯制作任务完成后,下午要把已凝固好的砖坯依次掀立起来,让其风干。砖坯风干到一定程度后,便及时打垛,垛的高度在1.5米,砖间留有间隙。待砖坯风干后便装窑烧制了。我的老同学乔细功,在上小学时曾利用周日到砖场帮工干活。因他年纪小,只让干和泥、撒沙和翻动砖坯的轻活。
一般来说,一窑青砖从装完窑开始烧砖到出窑,大约一周时间就能完成。经过几天的慢慢升温和降温。温度降下来后再从窑顶的水缺内通过软管向窑内注水,注水后的砖便由红色变为青色了。接着便拆除窑门上的砖墙,依次出窑了。我村的青砖窑容量较大,每一窑能烧出3万余块大青砖。那时砖价底,每1000块砖才卖20元,管2分钱一块,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多少收多少,销路不愁。
人民公社吹号角 砖场更上一层楼
岁月的时光转瞬到了1958年,我们响应上级号召成立人民公社,公社把原红旗社的三个自然村重新划分,村改为生产大队,原红旗社的土地和材产一次性分配好。位于杨寨村东的砖窑归杨寨大队所有,位于月庄村西的砖窑归月庄大队所有。殷家村改为蔬菜基地种蔬菜,由国家统购统销,并给其社员发放口粮,生活无忧。我村分到砖窑后,还让原班人马负责砖的生产。听说以后也增减人员,但技工一般是不变的。砖场是村里的宝贝,每年创收2万多元。听说村领导庆兰书记常去大窑检查生产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砖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我村自从靠自己的力量烧制青砖后,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更是尝到了兴办集体企业的甜头。同时还为大队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销售的骨干队伍。如负责外交业务方面的人才满世孝、高恒昌,负责管理方面的有高素继、满方继、田左元,负责技术方面有田会元、于成增等人,他们都是对村集体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实村里人都明白,千百年来杨寨人都是以务农为生,解放初期村里既无经济基础,也缺专业人才,是红旗社时期举全社之力才建起青砖场,社领导要是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是无法兴建青砖场的。听荣君老人讲,在红旗社初期,庆兰书记曾为建砖窑之事多次拜访姬家族人姬凤奇,向其询问砖窑的情况。荣君老人说,他们姬家人老一辈就曾在村西的杨家林处建过砖窑,他们懂得青砖的制作工艺和烧成技术,其生产的青砖在十里八乡都有很好的口碑。因此,正是有了姬家人的加入和支持,才坚定了红旗社开办砖场的决心。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窑场均是以生产青砖为主。而从七十年代至今,砖场都是以生产红砖为主。在以往的印象中,青砖和红砖的生产是工艺不同。烧青砖时,在完成烧制并灭火后,从窑顶慢慢通过细水管向窑内注水,砖全部浸透后,窑内的砖便变成发青的颜色了。如果想烧红砖,就无需注水这一工序。当然,对此一说,荣君老人却不认可,他说,他家世代烧窑,砖的颜色与注水与否无关。青色与红色,完全取决于火候的掌握。我对此半信半疑,特向茂堂和传德、佃功请教,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支持"烧青砖应注水”一说。但不管怎么说,杨寨村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拥有了令人眼红的大砖场,从而开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先河,凭着第一桶金的优势,经过近20多年滚雪球式的发展,又陆续兴建起粘土矿、沙场、石材场、缸瓦厂、耐火材料厂、硫酸厂、织布厂、陶瓷厂、电炉厂、密封件厂等多家集体企业。到了最风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年纯收入达数百万元,正是有了村办企业的快速发展,村里才于1986年开始拆除村民旧房,为村民建起了二层小楼,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起,杨寨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记得从1964年起,我家也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生活变得好了起来。我家7口人,6个劳动力,生产队每十分工值0.67元,年终决算张榜时,我家开了600多元钱,那年家里新添了一辆120元的长征牌平把自行车,还从张店百货大楼买了一块价值40元的烟台牌座钟。娘还为大姐做了件青卡奇制服小袄,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了个好年。
村里企业多了,村民们年底都能分到数额不等的红利,基本是吃穿不用发愁了。随着集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的产品销往四面八方和全国各地,有的产品还走出国门,出口创汇。特别是村里的缸瓦因质量好,价格合理,在黄河以北有着广阔的市场。所以,企业的业务员(村里人称为外跑)常时去那里发展业务。业务员满世孝、高恒昌等人,都是跑业务的好手,他们不但能说会道,更是穿着讲究,每次出门都是皮鞋、大氅、手表、公文包等装备齐全。特别是满世孝在一次去博兴某地谈业务时,人家问他:听说杨寨村很有钱,不知年下能给社员分多少钱?谁知满外跑张口就来,马上答曰:"俺村厂子多,效益好,年底社员们都是推着小车去大队开钱,10元大票子一次就分一小车啊,人口多劳动力多就分得更多了,根本花不完。“他看人家信以为真,更是得意,继续说道:"钱多了发愁没处放,都堆到床底下,遇到阴雨天怕受潮,还要挑个好天气用铁钗从床底下把钱挑出去晾晒一天才放心收起“。因六七十年代的黄河以北是有名的黄泛区,村民都受穷,平时很难见到大钱,他们对满外跑的一通吹呼都深信不疑。那时有好多黄河北的俊俏大姑娘真的为此而嫁到了杨寨村。当然,满外跑所吹呼的"杨寨人推着车子分钱,拿着铁钗挑钱晒钱”一说,有点弦乎,但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之谈资,至今还被大家津津乐道。
砖窑成历史 奋斗成永忆
杨寨村的大青砖窑,作为村里的第一家集体企业,她既为村经济的发展淘来了第一桶金,同时更是见证了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里程。每当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谈起村办集体企业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万千之感慨。时下,村里的年轻人可能记得耐火厂和建材厂,然而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砖厂、织布厂和硫酸厂、粘土矿、石料场等村办企业又有几人能记得?为了让村里的历史发展有个好的传承,从前几年起我就致力于村史的研究和整理,经努力,现已完成建国前村史的撰写,并被报刋转载。从今年起转入对解放后村历史的研究,以此希望用自己的点滴文墨,去勾划和还原我村解放后的真实历史,以激发村民爱我杨寨、共赴前程的雄心壮志。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经过与村里部份老前辈们促膝论谈,经过不停地搜集村庄发展沿革的相关证据,经过日夜不停地奋笔疾书,现在倍觉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老军人,有责任有义务为村民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但愿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为杨寨人展示一幅美好而真实的画卷,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父辈艰难的创业历程。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