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尤其是在美国利益至上,矛头直指中国,“中国最大威胁,中国挑战了美霸权地位……”的严峻形势下,要全面正确的理解“韬光养晦极其重要含义: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韬光养晦”绝不是认怂,恰恰相反。是打出去的拳头在收回时,不急于快速出击,晃晃悠悠,麻痹对方,把拳头握更紧,使之大有作为,一招至胜。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独立自主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不只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高度重视的、重大的国家长远战略思想。
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虽然有些是直接为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譬如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但决不能将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凡高超的谋略艺术,而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光辉的战略思想,说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针”,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譬如邓小平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而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既然是“国策”又是“永远”,还能是什么应急的权宜之计吗?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更是闪烁着长期战略性光辉,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现在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实际上是邓小平上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多次归纳概括高度浓缩后的提法,这对中国显然具有长期战略性指导意义。
此外,邓小平当时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虽然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的。他强调“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又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谁也压不垮我们”(《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289页)。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实际是从“总体上”回答中国在那样严峻形势下应当怎么办的问题,怎么能说这不是“全局性”的,而只是“局部性的策略”呢?因此我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长期的战略方针,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方针”,而决不能认为它是可随时改变的什么“权宜之计”。
邓小平的二十八字方针,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独立自主,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根本原则。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冷战思维并没有被消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严重挑战,世界变得扑朔迷离。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客观现实。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大国关系也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新气象。邓小平以超凡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在总结40多年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基础上,透视当代世界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继承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并赋予新时期我国外交策略的新内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奉行不结盟原则。在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国际因素及必要的战略需要,中国曾经采取“一边倒”和“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新的变化,邓小平及时调整外交战略,确立不结盟外交原则,明确宣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不同他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联系。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也没有动摇过。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一战略原则的外交表现形式是“三不政策”;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他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联在欧国家的开放;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要大胆借鉴和吸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反对霸权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反对霸权主义,主要是指“美帝”或者“苏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反对的霸权主义,不是反对某个国家,而是反对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必须彻底摈弃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1988年9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他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那末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随后中国政府根据这一思想多次声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1991年3月,中国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议正式提出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所倡导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虽然不能立即变成现实,但它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发展方向,必将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赞同。
第四,高超的外交策略,“28字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遇到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严峻考验。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以非凡的战略胆识泰然处之。首先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策略。他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情我们自己的事。”为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又提出了“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告诫人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要韬光养晦,避露锋芒,“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邓小平还强调:“别国的事,我们管不了。“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也永远不当头。”“决不当头”的方针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但是“决不当头”绝不意味着消极退避,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28字成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外交统揽全局的战略指导方针,对于帮助中国度过冷战结束后的困难时期起了重大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仍是正确的,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使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在有利地位。
虚无实有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