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任学路诗歌作品系列第十八期【北京情怀】
任学路诗歌作品系列第十八期【北京情怀】
精华
热点
2023-04-11 22:26:46
35783
阅读
关注
作者简介:
任学路,资深记者、编辑,原《为您服务报》总编辑(代理)。北京市朝阳区作协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曾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和《赤子》《光彩》等二百多家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诗歌作品广受朗诵爱好者喜欢,举办过多场个人作品朗诵会,有个人诗选《生命的交响》出版,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文学顾问。
老北京的韵味
任学路
老北京的城门一座一座,
分置在这座古都的东西南北,
老北京的城墙又高又厚,
后来说出多种理由将其拆毁。
老北京的胡同多,
做小生意的游商们曾经
你来我往地交错,
常年在大街小巷里迂回。
老北京不仅有
玉渊潭、龙潭湖的野趣,
更有故宫、颐和园、
和北海的壮美……
烤鸭、炒肝、芥末墩……
可以满足北京人的味蕾,
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
地道的美食分门别类。
老北京的卤煮,
多少年的滋味,
豆汁好酸!
焦圈真脆!
老北京人热情,
遇到有人问路,
不说清楚地点方位,
自己心里觉得有愧。
老北京人闲在,
养鱼、遛鸟、斗蟋蟀,
坐在葡萄架下,
品尝新枣的甜脆。
还有小酒馆里,
一包开花豆,
一盘花生米,
就能喝到天黑。
老北京人局气、大度,
一辈子不会口是心非,
老北京人豪爽、仗义,
可以为朋友插刀两肋…
时代发展到今天的社会,
北京不应该也没有掉队,
但是老北京人的那份情结,
却是凝固在心里永远不退。
老北京的那种迷人神韵,
已经很难找回,
老北京人只能在回忆中,
无数次的陶醉。
(初稿:2015年4月23日
修改:2023年2月2日)
北京城,车的河
任学路
大城市的生活——
白天沸腾得像开着的锅,
黑夜万物静默——
就犹如熄灭了旺盛的火。
车水马龙,
古人这样形容街上的车多,
到了如今,
北京的白天流着汽车的河。
车潮奔涌,
这样形容并不为过,
红灯绿灯,
潮起潮落一波一波。
城市的发展,
车流从另一个角度诉说,
城市的繁华,
车海用流动的笔触描摹。
绿灯浪涌,
红灯潮落,
前车引领开路,
后车复蹈前辙。
大城市充满了诱惑,
到处是人到处是车,
人、车和高楼大厦组合,
打造出一个城市的成色。
多少人在高楼住着,
在大厦里工作,
这么好的条件,
就怕地震或者着火。
多少人以车代步,
东南西北地穿梭,
一辆车就是浪花一朵,
就怕出车祸形成漩涡。
两千多万人口,
这是多么大的规模?
人口两千多万,
谁是主人?哪位是客?
对胡同的留恋
任学路
北京城有名字的胡同(儿)
最多的时候超过三千
有的胡同(儿)直得像笔杆(儿)
有的胡同(儿)却曲里拐弯(儿)
老北京人都曾经
生活在胡同(儿)里面
住四合院(儿)的比较有钱
住大杂院(儿)的大多贫寒
那条胡同(儿)有您
用削铅笔刀(儿)刻过字的墙砖
这条胡同(儿)有我
夜深回家时轻扣过的门环(儿)
胡同(儿)里保存着
北京小伙(儿)的童真
胡同(儿)里收藏着
北京大妞(儿)的初恋
那时候的男孩儿
都剃寸头
那时候的女孩儿
全梳小辫(儿)
男孩儿在胡同(儿)里
弹球(儿) 推铁环 拍洋画(儿)
女孩儿在胡同(儿)里
踢毽(儿) 跳皮筋(儿) 丢手绢(儿)
那时候的孩子没时间观念
一玩起游戏来就没结没完
直到太阳落下了西山
大人来喊才回家吃饭
那时候街坊就像亲人一般
互相关照不存在利益交换
人们的生活平淡简单
胡同(儿)的氛围和谐温暖
忘不了煤球炉子生火
拔火罐(儿)冒着黑烟(儿)
还记得抄到蜻蜓之后
捏在手里头看着喜欢
忘不了用废纸糊一个风筝
形状就像豆腐块(儿)俗称屁帘(儿)
还记得院(儿)里大枣(儿)熟了之后
左邻右舍每家分一碗尝鲜(儿)
忘不了红果(儿)冰棍(儿)三分一根(儿)
还记得糖葫芦五分钱一串(儿)
忘不了共用一个水龙头
还记得扫大街轮流值班(儿)
忘不了每月用水
水费按常住人口平摊
还记得每月用电
电费以灯泡瓦数计算
忘不了夏天和小伙伴
一起去公园粘知了(儿)
还记得冬季屋顶雪化
一排冰柱挂在房檐(儿)
忘不了磨刀师傅那张熟脸(儿)
还记得吆喝声叫人锔锅锔碗(儿)
忘不了院里自种的向日葵
还记得挨着墙木头的电线杆(儿)
忘不了支个脸盆逮麻雀
还记得买白薯还要挑红白瓤(儿)
忘不了挂起来的蝈蝈笼
还记得蛐蛐叫在墙旮旯(儿)
那时候如果雨下得突然
不用急忙往家赶
所有晾在铁丝上的衣服
肯定有人一起敛
那时候做饭
借一棵葱一头蒜小事(儿)一件
那时候酒友(儿)
喜欢边喝边聊泡在小酒馆(儿)
那时候生活出现困难
向邻居借上两元三元
心里总装着这件事(儿)
缓过劲儿甭催就还
那时候彼此间掏心掏肺
那时候很少传蜚语流言
那时候的大人小孩
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那时候老逛王府井西单
老逛大栅栏(儿)
那时候常去什刹海景山
常去动物园(儿)
胡同里的大爷大妈
同院住的老大小三(儿)
曾经的春夏秋冬
滋味的苦辣酸甜
进入新时代
多少老房子翻新改建
实施新规划
多少人搬到四环五环
那一座老北京城
正渐行渐远
那一份胡同情愫
却挥之不散
东斜街 大拐棒(儿) 三不老
西廊下 小口袋 九道湾(儿)
只要您曾经在胡同(儿)里住过
肯定有一条胡同(儿)让您留恋
茶壶 蒲扇 棋盘 马扎(儿))
胡同(儿)生活的那些片断铭记永远
油饼 (儿) 炒肝(儿) 豆汁(儿) 焦圈(儿)
胡同(儿)生活的那些细节一生怀念
锣鼓巷
——北京有一条786米长南北走向的街巷,它曾经叫罗锅巷、蜈蚣巷,现在叫“锣鼓巷”。
任学路
罗锅巷、蜈蚣巷、锣鼓巷,
如果不是标准普通话发音,
听起来好像,
没什么两样。
名字的变化,
虽然是依据谐音而来,
却是蕴涵着,
七百多年的历史沧桑。
罗锅巷是说,
南头低,
北头也低,
中间是高的地方。
蜈蚣巷表示,
左边多,
右边也多,
对称的胡同很长。
锣鼓巷证明,
市民平和,
温馨安康,
生活的乐曲铿锵。
这里有正规的四合院,
宽大敞亮,
院子里青瓦的大北屋,
画栋雕梁。
石榴树、葡萄架、大鱼缸,
老北京民居的式样。
枣树壮、柳丝长、槐花香,
老街坊倾心地来往。
这里有达官贵人留下的脚印,
这里有平民孩子笑声在荡漾,
友好相处的街坊,
融洽和谐的气场。
这里有齐白石的画室,
这里有沈雁冰的书房。
冬季不显得寂寞,
夏天有几分清凉。
中央戏剧学院,
把演艺人才培养。
特色风味餐馆,
将北京烤鸭品尝。
在以前能听到,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敲响;
往西没有多远,
就是什刹海的粼粼波光。
今天的锣鼓巷敞开胸膛,
观光客来自四面八方。
今天的锣鼓巷名声远扬,
已然是新时代的形象。
锣鼓巷啊锣鼓巷,
生活的画面五彩斑斓;
锣鼓巷啊锣鼓巷,
生活的锣鼓高亢响亮。
(2018年8月3日上午)
北京人艺演好戏
——2022年6月,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
任学路
北京有一个文艺团体
简称人艺
七十年不断排练演出
精彩好戏
北京人艺具有很大的魅力
吸引了京城众多话剧迷
有些剧目几十年长演不衰
成为了剧院保留的名剧
《日出》《雷雨》《蔡文姬》
《古玩》《李白》《阮玲玉》
还有《鸟人》《棋人》《鱼人》
林兆华导演的闲人三部曲
人艺的首任院长是戏剧家曹禺
《春华秋实》是剧院第一部戏
《龙须沟》获得观众们的赞誉
为剧院奠定了现实主义的根基
《狗儿爷涅槃》
讲述一位农民的传奇经历
《天下第一楼》
散发北京名菜烤鸭的香气
《骆驼祥子》
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绝对信号》
拉近了与现场观众的距离
风格上追求多样
表演上推陈出新
选择剧本坚持着兼收并蓄
艺术处理有时也标新立异
《茶馆》中的王掌柜
让于是之在舞台上光彩熠熠
这部戏成为了经典
出国巡演迈开步走向了国际
《哗变》是美国剧目
准确的中文翻译
剧中的魁格是主角无疑
大段的台词考验了朱旭
好戏一出接着一出
演员一批一批
这是一座艺术殿堂
艺术风格别具
蓝天野牛星丽韩善续
郑榕英若诚修宗迪
冯远征杨立新濮存昕
徐帆宋丹丹陈小艺
好演员一代接着一代
让这个剧院星光熠熠
舞台上的角色个个都精彩到位
充分展示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
戏比天大
反映了对艺术的敬畏
观众至上
尊重艺术发展的规律
每一次演出
所有的演员都尽心演绎
每一次闭幕
观众的掌声都经久不息
北京人艺
是一片干净的艺术圣地
北京人艺
是一面鲜艳的艺术之旗
北京中轴线
任学路
这是一条7.8公里的路段
由南至北将北京城贯穿
永定门和鼓楼钟楼
守护在路段的两端
在北京端庄的正阳门前
有个青铜合金的标志嵌在地面
这是中国公路零公里点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图案
这个标志物
设置于二零零六年
北京中轴线
因此增加了新内涵
顺这条中轴线的道路
边走边看
会被吸引着流连忘返
频频点赞
沿途有先农坛还有天坛
有紫禁城还有景山
有左祖右社的两座公园
分处在天安门两边
在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
鲜红的五星国旗迎风招展
西面坐落着人民大会堂
东面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
天安门城楼端正庄严
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南面一座碑指向高天
中国近代的人民英雄在此纪念
紫禁城里的太和殿
显示封建社会帝王的威严
地外大街的万宁桥
静看着什刹海的波光闪闪
西边有皇史宬
东边有嵩祝院
前门南有大栅栏
钟楼北有宏恩观
走进恭王府
了解和珅这个大贪官
登上万春亭
将北京城的全貌饱览
烟袋斜街里
欣赏市井民俗的灵动画卷
大栅栏街上
亲临历尽沧桑的百年老店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中轴线向远处伸延
现代化的一批新建筑
书写城市建设的新篇
南面有新建的大兴国际机场
北面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为了亚运会和奥运会的举办
建起现代化体育场馆一片
大兴新机场犹如
凤凰展翅舞姿翩翩
国家大剧院就像
一颗珍珠明亮耀眼
北辰东路九号有一座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展示着奋斗的百年历史
诠释了共产党的信念
这里提醒着共产党员
砥砺前行走向第二个百年
不要忘记建党的初心
不要忘记入党时候的誓言
地铁八号线
三十四个站点
为人们的出行
提供了方便
北京中轴线就是一首抒情诗
百读不厌
北京中轴线就是一幅工笔画
纤毫毕现
北京中轴线
让北京这座城市充实饱满
北京中轴线
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12月8日晚)
胡同里的回想
——今天路过北京市西城区大拐棒胡同
任学路
这是北京城里
一条很普通的街巷
不是老北京人
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我在这里出生
也在这里成长
无拘无束地玩耍
到七岁走进学堂
上学不久
我家搬到另外的街上
但是这里
仍然是课余的欢乐场
一上中学
和发小们分道扬镳
小学同学
基本上没有了来往
今天在这里路过
槐树花正在开放
还是熟悉的那股花香
花香还是悠悠地飘荡
这条胡同不短不长
早已不是旧时模样
今天在这里经过
引起许多的回想
小时候游戏的情景
录制成脑海里清晰的影像
再配上那笑声朗朗
在此生的记忆中永远收藏
不知道那两个漂亮的丫头
最后成为了谁的新娘
不知道那几个好强的男孩
有没有实现心中志向
不管是否成为国家栋梁
别忘记曾经为摘枣上房
别忘记在这里捉过螳螂
别忘记折断过蜻蜓翅膀
人生的时光
就这样匆匆忙忙
百姓的日子
就如此平平常常
(2018年7月8日下午)
回忆在北海公园
任学路
这是市中心的一片海
一座白塔耸立琼岛上面
这里收留着我的童年
当然还有我儿时的玩伴
这里有山 山上有洞
钻来钻去地玩着捉迷藏
你躲我找 聚起又散
找到人后就会一声大喊
那时候的夏天
经常有露天电影上演
为了省几分钱
我们居然都不吃晚饭
这里有水 水上划船
有时还会下水游上几圈
或者摸鱼 或者捞虾
每个人都笑得天真烂漫
那时候最喜欢爬山
爬到白塔下向四周俯瞰
看一看北京中轴线
向着家的方向指指点点
这里春季清风拂面
夏季雨打红莲
这里秋季树影斑驳
冬季雪覆冰寒
这是北京市的一座公园
著名的燕京八景它在里边
有曲径通幽有天高云淡
童年的快乐让人一生怀念
北京大妞
任学路
性格有点儿热辣
少了一些乖巧
脾气有点儿急躁
没有学会撒娇
小的时候
天天蹦蹦跳跳
老大不小
依然打打闹闹
即使成年以后
还是说说笑笑
北京的大妞
不待见烦恼
她们的性格
大大咧咧
她们的心思
简单明了
她们勤劳
喜欢干家务活儿动手动脚
她们直率
不愿为是是非非平添烦恼
她们真实
学不会手低眼高
她们大度
不赞成斤斤计较
有人说她们傲
那是因为没与她们以心相交
有人说她们糙
那是因为对她们了解的太少
她们豪爽
只要碰杯就一口干掉
她们实诚
只要答应就说到做到
不会算计人
脸上总带着微笑
不占小便宜
别人的东西不要
身上的那股劲儿
受过胡同文化的熏陶
为人处世的做派
透着八旗遗风的味道
北京大妞可爱
北京人心里有数
北京大妞哪好
北京人当然知晓
夜游北海
任学路
白天的人群
大多由导游带领
晚上旅游者
全都没有了踪影
灯光烘托着
琼岛上的白塔
就像和田玉
一样剔透晶莹
岸边的垂柳
好似姣美的女性
晚风吹拂着
枝条轻盈地舞动
甬道上
健身者步履匆匆
路椅上
恋人们细语轻声
五龙亭
如五颗彩色珍珠
夜色里
如此的精致玲珑
大桥上的华灯
在水面上倒映
波光粼粼
涟漪不停
夜色的北海
由喧嚣复归于宁静
晚风习习中
悠闲的我步履轻松
我们少年时的乐趣
任学路
一年有春夏秋冬,
北京城四季分明。
每个季度的景色各有不同,
孩子们总有游戏乐在其中。
如今到了
喜欢回忆的年龄,
经常想起
少时游戏的情景。
记得春天折一枝柳条,
随手一挥,
就将一股春风
牵回了家中。
记得夏天摘一个莲蓬,
品着味道,
再举起大竹竿
粘知了蜻蜓。
记得秋天捅一杆脆枣,
边走边吃,
山坡捕只蝈蝈
听它奏鸣。
记得冬天找一片野冰,
几个玩伴,
你追我赶地滑
大喊几声。
那时候的乐趣还有很多,
比如把桃树枝
插进玻璃瓶,
等着看花红。
还如河里沉个网捞鱼虾,
带着收获回家,
给养的猫咪
添点儿荤腥。
再如逮几只蛐蛐,
用泥罐养着,
等待机会,
一决雌雄。
还有拍烟盒最后算输赢,
还有弹球比谁先进洞,
还有推铁环跑得远最棒,
还有跳皮筋尽量不停。
在北海公园钻过山洞,
在什刹海游过野泳,
玩过冰棍棍掏过鸟窝,
也喊过给他一大哄......
少年时的足迹,
留在北京的四九城。
小时候的生活,
是一段快乐的曾经。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09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