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林场的怀想
作者:苏安民
朗诵:阿红

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小兴安岭,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林海浩瀚,绿意盎然。
在崇山峻岭中,星罗棋布地驻扎着许多林场(所),或依山而建,或临水而居,好似散落在林海中的一颗颗珍珠。
广袤的大森林一望无际,绿水青山中的林场与大自然交相辉映,人们在林海中生产生活,繁衍生息。林场(所)见证了林区开发建设时的步履艰难,记录着林业的昨天和今天,是林业发展的缩影,更是林区生活的一幅幅鲜活画卷。

公元1948年,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伊春林区拉开了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创业的场面热火朝天。国家建设急需木材,“林业三师”、闯关东人不畏严寒冲在前。从此林海雪原有了惊天动地的呐喊,深山老林有了壮志豪情的木材生产大会战。茫茫林海不再寂寞,林业工人践行着为祖国伐木的铿锵誓言。
群山奏响了欢歌,林海涌动着炽热,一声声伐木号子在森林里响彻,一棵棵栋梁之材走出了大山的角落,一车车原木服务于祖国建设,架桥梁、建楼房,支援抗美援朝战场打胜仗。
边生产边生活边建设,一个个林场应运而生,一条条运材公路架起森林的彩虹,迎来了林区开发的黎明,诠释着林业生产的繁荣,拓展着林区发展的美好前景。

深山里的林场,祥和而安静。坐拥森林王国,尽享青山绿水,喜闻鸟语花香,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山东的、河北的、河南的......南北腔调,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共同为林业建设贡献力量。
开发初期,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冻菜汤咸罗卜;住的是木刻楞板夹泥,“地龙”取暖火炉子御寒,林业开发建设者胸怀祖国,爬冰卧雪,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地战斗在林海雪原,满腔热血把林业工人的使命承担。

随着形势的发展,林场逐步地建立起学校、医务所、商店......生活要素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形态逐步充实和健全。
纯朴和善良是那个时代的标记,林场人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家和睦而居。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帮忙,全力相助。春节,家家户户杀年猪,每家都要请上三五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真情实意,酣畅淋漓。除了吃的送的,家里能剩下头蹄下水和一角肉,也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大家看重的是人气。
平时,大家愿意在一起聊天,不怕亮家底,不怕揭丑短,吵过了还是好邻居,闹过了还是好朋友,畅所欲言,坦诚相见,心底无私天地宽,处处洋溢着友好和温暖。

红白喜事,大家主动帮忙,各尽所能,没有代价,毫无怨言。把别人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尽心尽力,满是热情和暖意。
过年了,家家挂起了红灯笼,林场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里。除夕夜,鞭炮声声响彻夜空。女孩子身穿花布衣裳,男孩子手提灯笼走街串巷,叫喊着,嬉戏着,奔跑着,满街都是喜庆。家家户户摆着冻梨、橘子瓣糖,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气。
大年初一,走东家跑西家,向长辈们拜年,向亲戚朋友问安。一声声问候表达着美好祝愿,一句句祝福洋溢着人间温暖。

那时候生活虽然艰难,但人们都很乐观。种菜、喂猪、养鸡,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劳动的快乐,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每天都在幸福里。
冬日里,室外的水井封冻了,人们就会到大河刨冰眼取水或刨冰化水,那水喝在嘴里甜如蜜。
白雪覆盖下的林场,犹如童话世界,美的诗情画意。雪地上,一群孩子们追逐着,打雪仗,堆雪人,冰天雪地传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

林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几十年的开采,森林资源已近枯竭。
为使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林区停止了森林采伐。还绿色于大山。
人向何处去,钱从何处来?林区面临着前途命运的抉择,这是一道重大的林业发展命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区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培育保护好绿水青山,就能赢得金山银山。
林下种植养殖风生水起,山特产品加工比比皆是。森林旅游,木耳养殖,中草药种植,山特产品加工......依托森林资源,相关产业迅速崛起,遍布兴安大地。

那深山里的林场啊,华丽转身,采伐的机器轰鸣变成了松涛阵阵,伐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拖拉机手变成了多种经营的生产能手。一群群牛羊,一排排木耳,一片片药材......绿色有机,带着光环走出深山,走向国际。
昔日的小伙伴,成了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往日的一木独大,变成了今日的多业并举。
大森林变成了旅游胜地;深山老林成了城里人喜爱的康养打卡地。
再回林场,耳目一新让人惊喜;笔直的水泥马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林子长起来了,万山竞秀,满目的郁郁葱葱,产业兴,人气旺,处处是新气象。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林区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用勤劳的双手书写更加美好的生活篇章。
大山里的林场啊,你的过去,你的辉煌,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林业发展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