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19章俗解
弃绝智孝利
无为民自安
有人不解,老子智慧绝顶,通天彻地,怎么一辈子就写了这本区区五千字的《道德经》。 传说老子的著述很丰收的。那时没有纸张,竹简很笨重。他写过的东西还被收藏到大周朝国家档案库。战火连绵,刀剑之下生灵都不心疼。一把恶火,将千年智慧的心血付之一炬。老子欲哭无泪。 可能老子的心胸是广大的,道是自然道,当是亲身验。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老子也不是算命先生,不是未卜先知。他也是自发的听从天道的。
80多岁西方云游去,在往秦国的路上经过函谷关,遇到了尹喜。好像在尹喜的苦求下,老子落笔留下了《道德经》。有人说尹喜逼老子下笔的。老子金刚不坏之身,他不怕谁。这是天缘。活到大器晚成,也成了师徒。老子升天后,尹喜死了也埋在师父鹿邑县的故里附近。涡阳"天静宫"旁边。是这么回事儿不是,人道总是充满戏剧性。假如老子的一批作品没有被焚毁,又是难得的知识宝藏。《道德经》是毁灭之后的重生,反而证明了她的生命力。是天意。
老子天性善良。打年轻时,他就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关心国家的治理。俗话说,住的土炕的窝,操的是金銮殿的心。这还不算。他更关注大宇宙的运转秩序。人事间的麻烦事太过琐碎,思想家,圣贤又层岀不穷。道理满天飞。对与错,是与非很难说的清楚,众说纷纭,搅和的世界迷雾重重。 百姓的苦日子没有头,统治者悠哉悠哉的花天酒地,还居高临下的教化草民。显然不是正常的天地逻辑呀。只有从大自然的无穷无量中找到根源,找到一把能开启无数无量问题的万能钥匙,可谈何容易。打懂事儿起,白天看着阳光思考,夜间仰望星辰大海寻觅。艰苦的求索。他又在书海中翻寻先人的智慧沉淀。冥冥之中神灵给他启悟。拨开重重迷雾,他终于发现宇宙万物的自发秩序,道。阴阳化一。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老子从几个先生那里得到营养。《老子传奇》电视剧介绍,商容,本元大师,紫真大师给了他引导。实际上,老子是撷取了民间大众的认知精华,丰富了他的系统思维。他勤奋学习,写了不少学习体会与心得。尤其在周朝宫廷内他做史官,纵横阅览过之后,他自己经常做演讲,还有了著述论道。还在中年时期,他关于"道"的观点就被广大百姓认可,共鸣点找着了,民间影响很大。所以在春秋思想家诸子争鸣中,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支独秀,赢得各学派的尊敬。
治人,治世,治国,是凡人息息相关的大事情。人活的好不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我们的命运。奈何不奈何总得关注。 第19章,是老子非常重要的治国治世的大道理。在21世纪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两千多年来,老子及其道家认识宇宙的核心理念就是顺法大道,顺法自然恒定的秩序。无为而治,体现在减少人为的干预。这一章是老子对"无为“最具体的阐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圣,这里不是单指圣人,圣灵,是指对社会发展有决定作用的统治者,思想家等一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老子的本意是拒绝这些高高凌驾于老百姓头上的社会组织者,放弃他们所谓的治国治世的智慧,理论,以及各种巧妙的说辞。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去做,不去横加干涉。这样老百姓获得的利益反而会更多,收获的好处要比人为的干预百倍还多。
老子的说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强调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观点。不要领导,不要管理,自然主义,放任自流。 实际上老子是强调大道无为的正确。人类根本不需要创造法则。相反,统治者为什么把世道带坏,就是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私欲,巧取豪夺,老百姓深受其害。苛捐杂税,玩弄智巧,愚弄人民。 老子2500年之后,有位奥地利哲学家,经济学家哈耶克,他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有些论述和老子的想法惊人的一致。他认为社会与政府管的太宽就是奴役。哈耶克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经济学家。 哈耶克说了一句经典,他说发现"自发秩序",是人类迄今以来最伟大的智慧。 之所以目前全世界膜拜伟大的老子,就因为他的"道经"揭示了宇宙的"自发秩序"。 老子的这句话对与不对,我们国人有发言权的。50年代末的"总路线,大跃进"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人为用智的最烂作业。违背规律,违背常识,违背人性,必然遭受自然法则的惩罚。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这句话注意,孔子孟子及儒家弟子听了会不开心的。仁爱之心是孔子的理想和追求,不仁不义了,社会不就彻底礼崩乐坏了吗? 老子的意思是拒绝仁义道德的说教和虚名,无为而教,而化,用行动来引导,民风反而会淳正。家庭的亲情会复归和谐,子孝父慈,兄弟和睦。社会风气反而会好起来。 难道道家和儒家的理想道德主义形成了对立面?实际上互相并不排斥,孔子,老子目标一致,描述社会的美好蓝图一致,都是建立在人民以道德为圆心,风清气正的好社会。 孔子是从教育的意义上谋求改变。老子趋向于不过份干预,无为而教。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熬过了时间,人自然而然的会走向成熟。
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家恭维的不多,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具体是应试为圆心,分数为准则。理性高了,道德低了。俗话描写,教而无类好。但教出的是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民族的悲哀。 道家,佛学崇尚自然。有人问佛家师父,怎么修行就到了一定境界?师父说,吃的香,睡的着,笑的开。境界到了禅静状态,事业企业能做不成?火候到了,自然而然。已故著名企业家乔布斯叹息,假如早些年懂得禅的意义,苹果公司会更有作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老子是用物质层面讲。巧,是说搞经济做生意的招数,办法。利,是说所得的财产,金钱等。盗贼,不是特指小偷,盗窃的不轨之人,是泛指全社会动歪脑攫取社会财富的男女,如现下看到的贪污,贿赂,诈骗等社会恶性经济现象。 拒绝和放弃对物质的欲望的追求,人们不要自私自利,欲望减弱了,社会上窃取财富的不法之徒就减少或没有了。 老子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他能不懂得人性的自私?他也知道改造人性的难度。他讲的是天道,倡导人们像天地的大爱,不计较的付出。不要的时候,反而得到的比别人多。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文化,约束人们行为的道理。 老子讲圣人智慧,仁义孝慈,智巧趋利等大道理盛行社会,反而越发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乱局。人性也越来越浮躁不安。 只是举例说了这三种道理作诫律,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段话进一步阐述无为和有为之间的关系,管理和不求管理的后果。无为胜有为,管的多不如管的少,管的不好不如不管。 现代哲学家哈耶克说,"人类很聪明,但大部分人的聪明,用在了让其他人变笨上。当他这么玩聪明的时候,他就变成了最愚蠢的人。因为他失去了道德。"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不赞成那些所谓圣贤道理,仁义说教等。那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人心总该有所归属吧。所以他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见素抱朴,认定事情的本原,紧紧的坚守生命的初心和本色。朴素,就是不加多的修饰,俭朴,不奢侈。后来同样是道教祖师的庄子,形容朴素是不加包装的,是人间的至纯至精,至简至美。 少私寡欲。老子知道人是不可能像天地那样大爱,无私无欲。物质上让我们减少对自我的过分要求,精神上不要想的太多。具体点说就是简单生活。这样活着负担就不会繁重。事实上也如此。家有千顷土地,不过一日三餐。占有大厦千间,不过眠床七尺。
"绝学无忧"。这是第19章的小结。上面议论了那么许多,一言以蔽之,拒绝那些所谓讲学问,智慧人的说长叨短,还是以天道为准则。效法,师法圣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日月星辰的天枢运转法则,遵循天地的自发秩序,顺其自然。这样就活的轻松多了,麻烦少了。
《道德经》第19章讲的是治世治国的宏观道理。给我们对社会的管理认知评估,包括我们创业经营企业,做好员工的管理有很大启迪意义。 当然,无论中外哪一位大智慧,大思想家,都不会是金口玉言,不是一句顶一万句。关健的是我们学习要带着问题,带着纠结去思考对照,可以批判的吸收。让知识变成我们的本事。别盲目和盲从。究竟无为而治,还是有为干预的效果好。在实践中检验。在碰撞中,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互联网上近期又热吵国家的经济走向。围绕姓"资"还是姓"社",议论了多半个世纪了。体现在经济上就是搞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市场经济就是自发秩序,圣贤领导智人专家谁也干扰不了。计划经济就是人为的调配社会供需。市场经济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有人喜欢搞计划经济,当然可以不劳而获,吃大锅饭。试问所有的地球人,搞计划经济有成功的模板吗?我国的好多省长市长县长忙于指挥经济发展,效果怎么样一目了然。真因为改革开放,我国获得40多年的发展机遇,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现在长江南北的发展拉开了距离,南好北差。为什么,有目共睹,营商环境有别,就是南北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度不一样。
"绝学无忧"。老子用这句话结尾,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不是拒绝学问,拒绝人间知识的开发,老百姓傻乎乎的就活的好了。老子是让我们放弃那些违背天道的巧言令词儿,否定那些靠拍脑袋决定的一切行为。粮食是春夏秋冬长岀来,枯燥无味的等待必须有耐心。也永远不会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奇迹。 没有道德的理性必然走错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人间正途。
(待续,第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