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18章俗解
根系是大道
仁义是枝节
老子爷爷这一章讲的可是大道理。 有人说大道理不是老百姓听的,老百姓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心满意足了。悲啊。正因为许多的人这么想,人类社会的结构就垒成了埃及的金字塔。天道本应该是正方形的,人人平等自由,充分的展示人性。无所谓帝王相,无所谓平民脸。几千年为什么就成这个样子,老子寻找根源给大家听。
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时,处在春秋末年,正是遍地狼烟的战火年代。各个诸侯王眼里已不把周朝的大王放在眼里。实力就是话语权。天下是打出来的,争斗岀来的,权力就是嗜血喂养出来的。一旦成功,便成王者。土地、金钱、美女,什么人间的享受都揽到怀中。谁能不被诱惑呢?
直至到了21世纪,人欲并没有降温。有西方的哲学家描写人类的组成,基本像一个橄榄球形。90%的人是球的肚子部分。上5%属于精华类的智慧男女,下5%属于危害类的人渣。社会好的时候,小众的社会精英起作用,带领多数人民走向人间大道。社会黑暗的时期,是少数的人渣起主导作用,谎言充斥,蒙骗广大的人群陷入愚昧,社会当然就乌七八糟。 无论是好社会,还是坏社会,当权者的武器只是表象,误导社会的可怕力量,是思想与文化,起操纵力量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地球的文明发端不久,社会经济发展属于初级水平,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逐渐懂得合作形成的力量。于是部落村庄岀现之后,人口逐渐集中,形成最早的城市。城市文明是一大进步。我们在山上看猴猿之类的灵长类动物哄闹,群群有霸气的猴王维持秩序。人集中起来了,社会管理,社会分工形成,国家雏形就慢慢成熟。文明是在发展中渐渐的发育,在阳阴的相互作用下推动。我们看历史变迁,多数情况下是润物无声的。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革,革命,产生裂变。结果是一伙新发财的消灭老财主,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取代。
如何才能有一个理想的好世道,是老子多年的沉重思考。老子在《道德经》第18章,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走向提岀自己的观点。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笔墨甚简,字字铿锵。4段排比句句紧逼。只有区区25字。诵读这几句话,我们依稀看到白发飘然的老人站在高山之巅,一览江河群峰,仿佛听到老子的声音如宏钟大吕,震颤今古人的心房。大有后世成语"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是说宇宙自然由来的规律,上古世界的人道,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欲望冲破自然规则的约束。原先顺自然而行的桃花源时代结束了。社会放弃了自然有序的发展,不再清静无为。目前,出现了"仁义"的呼吁,大爱与正义,要用人为造岀来的理念来取代天地之道。 老子发出的实际上是批判的声音。他愤慨世道的黑暗,就是因为不遵循自然发展的天地之道,是统治者,是一些影响社会的文化人,思想者,试图用人为的想法左右历史,高喊"仁道"取代天道。
"智慧岀,有大伪;" 智慧,是人这个高级动物特有的能力,是正确认知,发明,或创造事物的本事。 智慧出,笔者自认为老子在这里说智慧是批判性的,带贬义的。他是指社会治理方面的混乱,形形色色的规矩,办法,充斥市面的观点,套路等。 在治世的人道上,老子是崇尚天地之道,无为而治,有所为有所不为。智慧治世,却是人为的干预,给了权力肆意纵横的空间。 有大伪,在所谓智慧治理的前提下,天地之道被忽视,放弃了天地运行无形的自然和谐,社会治理必然会偏离真实。天地无为被人治替代,视听必模糊。恶人坏人奸人巧言令色,就会混淆黑白,欺诈伪善横行。放纵,有为,好话说绝,坏事做尽。利用仁义的幌子,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是指自己有血缘直系关系以及最亲近的人。历代几种说法。我们通常认可的有父、母、兄弟、子女、妻子寻近亲。 六亲不和,是说六亲本来是天然的血缘族亲关系,和睦相处也是天然的,自然的融合。但是天地之道被放弃,在人治的社会里,人们追名逐利,争斗倾轧,连亲人之间的纯洁无邪也被污染了。兄弟不睦,父子反目的情况发生了。社会以及家庭都在撕裂。这种情况下,孝慈岀现了。大讲孝顺,大讲慈爱的时候,说明问题严重了,不孝的现象已是普遍存在。如果遍地是雷锋那样高尚的男女,还用的着伟大领袖号召学雷锋吗?
"国家昏乱,有忠臣。" 昏乱,当然是说社会黑暗不明,忠奸不辨,秩序大乱。老子在总结春秋之前的千前文明史,社会礼崩乐坏,乌烟瘴气,战争烽烟四起,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生命和财产常处于危机之中。这样昏暗不明的社会,就会频繁有心怀仁义的忠臣出现了。 忠臣,是相对于残暴无良的昏君,助纣为虐的奸臣而言的。 忠臣岀现就是好事情吗? 老子在这里不是赞赏忠君事差的好人。恰恰相反,他是带着一腔愤慨,抨击这个社会的全体,不按天道行事,不敬天神敬人神,这是根本上的颠倒。 统治者不循天道,当然就随心所欲,操纵手中的权力,推行自己的意志。是非好坏的判断就会混乱。什么是忠臣,什么为奸臣,谁予评说?不是按天道的标准衡量,自然是成王败寇。
有人把老子"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理解为国家危难时,呼唤忠勇仁义之士站岀来,担当起拯救者的重任。 本人不这么认为。忠臣,是有为的治理,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寄托在救世主身上,指望个别英雄扭转乾坤。老子强调的人间本道是顺天承自然,无为而治。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呼唤道义,呼唤大众认知天道,地道,人道,才可以根本上拨乱反正。
老子的这些论述,在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的故事中可得到证实。 平民文学中,我们百姓家喻户晓的一些戏剧形象,印记深的,带着脸谱的好人,如北宗的杨家将,南宋的岳飞,明朝的海瑞,晚清的六君子等。相对的坏人有潘仁美,秦桧,贾似道之流。忠臣的脸谱是红色的,耿耿正气,血性充足。奸臣的脸谱是白花色的,肚子里花肠子多,狡猾多诈。这里面梳理岀一条规律,忠臣多岀现在最烂最腐败的朝代。英雄多出现在混乱世道。 前面章节老子描写过理想社会。同理,岁月静好,国泰民安的相对好社会,都是无为而治的。歌颂与反对的声音平缓,社会统治者管理者好像不存在一样。人民休养生息,社会有好风气。人人都孝慈,也无所谓忠臣奸臣。
老子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挖掘,值的我们深思。社会为何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的多,逢迎拍马的多,这是文气,风气,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不是好生对天对地,俯仰无愧。而是用智巧,掩天道,一切从有利于自己的私欲,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所以导致了人类的道德崩溃。仁义的提倡,孝慈的榜样,包括所谓忠臣良将的褒奖,都是社会的不正常现象。上一章节老子说过的,真正的好,切实的信,老百姓有口碑,自然而然的生活,才是正常的。
这里说的仁义,这是儒家先圣孔子的基本治世治人理念。也是道家和儒家在治国治世方面的不同认知。有学者将其说成理论上的分歧。说道家的宇宙观深广,是从心脏上说事儿,属"大德,大同"。儒家则相对浅薄,是从肌肤上说事儿,属"小德,小同"。鄙认为,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只是认知社会的维度不同。道宗老子在这里说的是社会偏离了天地之道,是理想王国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孔子是偏重了治人的思想,主张礼制,以仁爱之心整理混乱的社会。老子在这里并非批评孔子的仁义是不对的。老子的观点是正常的社会治理离开自然之道必然岀问题。 仁义,大伪,孝慈,忠臣,分别凝聚了评价治世治国的四个方面,道行,理念,家庭,国家。强调的这些东西多了,总讲良心,总批判虚伪,表扬好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真正的大道之根放弃了,光浇灌枝叶也难逃枯萎。 道,还有孔子的"礼",实际上内涵上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制度"。只是儒家道家的起源,处于人类文明的启蒙期。阐述的角度程度不同。老子让严格的按天地的无形制度生存生活,孔子也梦想创造一套适合的制度来管理国家管束芸芸众生。二人都是反对人治,反对随心所欲的。按现代的语言解读,都反对独裁,恣意妄为,主张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影响世界的有几盏思想灯塔。西方基督教是上帝带领人前行的。《圣经》定了规矩,上帝让怎么活,羊们跟着就可以。上帝派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几百年,效果不佳。佛道释三家才是中国人亲亲的老天爷。 佛家的根本,也是让带罪的人们勇于修行,做个好人。好多人忽视了,求佛只求给自己好运气。来财来官来福。归了沙门的,也聚焦到六根清净,修来世用心,想死了以后去西天极乐世界。 佛祖的意思其实太简单,凡是有因果因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天道。 道家的精髓就一句话,我不管你,做好自己。做不好,老天爷和你算帐。 道家和佛家一个意思,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佛家让你行善,在行动中就能找到正知正觉,自然觉悟,走向西天极乐世界的正确道路上。道家说,我不要求你做什么,你实实在在的做就行。你在做,天在看着。 佛祖是苦心婆心的教你,道祖是无声无息的度你。 儒家做的最辛苦,提倡仁义道德,又分解了许多的经学要义。
小结《道德经》的18章,老子告我们任何时候不弃舍大道本根与自性。尽管仁义,智慧,孝慈,忠烈等都是正能量和善良。现代大哲学家,英国人罗素说,如果不存在理性,善良没有意义。 老子教我们心明,孔子教我们眼亮。 不过,每一盏伟大思想明灯的光芒,都是往心里照的。如果自己没感觉,那就像俗话说的,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待续,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