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红色历史的记忆之间(组诗)
文/张愔
延安之梦
我是在历史的教科书上
阅读过延安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和事
在我的心里全是红色经典
当我怀揣圣洁的向往
踏上圣地之行
多想寻找到先辈们曾经战斗的前沿
离延安愈近
迫切的心田思绪万千
如同起起伏伏的群山
跳动着渴求的梦幻
延河的流水
日夜流淌在黄土高原密布的峰峦间
奔腾不息,浪花翻卷
它把中国革命昔日经受的艰苦历程
一页一页呈现我的面前
宝塔山上那座屹立挺拔的高塔
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云烟
仿佛一支指路前行的灯盏
依然散发着光芒,格外耀眼
走进延安的身边
走进中国革命的摇篮
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
那些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
此时此刻
一幕幕画面清晰的浮现我的眼前……

杨家岭大礼堂
伫立在杨家岭大礼堂前
我猛然发现
有一群身着鲜红校服的小学生
排成整齐的队伍
肃立于台阶之下
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目光
静静聆听延安精神的真髓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
我真的觉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好幸福
可是年少的他们还弄不明白
如果没有过去的延安
哪会有他们美好的今天
穿行于大礼堂之间
岁月的风尘
勾起我诸多的感叹
耳边似乎听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自共产党人心底的呼喊
似乎看到“七大”会议上
为了践行真理而制定的方针路线
一路引领着无数的革命前辈
像滚滚铁流奔向抗战
似乎看到延安整风运动
它向机会主义谬论言行
开始庄严的宣战
似乎看见延安的大生产运动
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场面
它打破经济封锁的黑暗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使延安的革命星火
冲出困境的包围圈
杨家岭
你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你是解放战争的动员站
你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写下了人类
最壮丽最辉煌的诗篇

枣园伟人故居
一座普普通通的黄土窑洞
谁也无法料想
是它把中国革命的蓝图
在微弱的清油灯下精心绘制
一件件缝满补丁的布衣裳
谁也难以置信
是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恢宏思想
在粗糙的纸张上永久宣传
枣园,一群胸怀蹈略的政治家
即使一次漫步
就可以造就民族的自由幸福
即使一次谈笑风生
就可以谋划新中国美好前程
走进枣园的窑洞
磨平的青板石上
留下了伟人们不灭的足迹
在他们远去的身后
同时留下
弥足珍贵的延安精神
从那时到现在
依然召唤着一代代人
肩负起神圣的使命
行走在实现崇高理想的大道上

永存初心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走进这段鲜活的历史空间
我的脑海全是当年的战争硝烟
透过先辈们血染的遗物残片
我的确见证了什么是红色信念
一双双节节磨断的草鞋
曾经踏遍延安的层层大山
一只只破损斑驳的瓷碗
盛满了无名烈士的赤胆
一把把锈迹斑斑的镢头
那又是多少人
扛过它开荒种粮支援抗战
一顶顶线开缝裂的军帽
尽管时过境迁
头上的红帽徽依然格外鲜艳
在这里,陈列的不仅仅是一支破笔
一条发霉的皮带
一个个泛黄少角的笔记本
陈列的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信仰
陈列的是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和热血
换来的如此多娇的江山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
我经受了思想教育磨练
一件件陈列品
无声的倾诉着前辈们立下的夙愿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段历史吧
牢牢记住这段苦难的历程
牢牢记住为实现梦想无愧一生的誓言
万万不能忘记
如果说要忘记
那就等于背叛

作者简介:
张愔,陕西礼泉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者。创作始于一九八四年,后因生计中断。二零一八年重启文学写作,先后在《咸阳日报》《咸阳文艺》《成都商报》《齐鲁文学》《文学百花苑》《鸭绿江》《秦地》《嵕山》《礼泉文化》等省市县级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