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张叔和老伴从西安回来,自己趁双休日去看了看他俩。
张叔就是从苏东中学退休的张振宇老师,他与笔者都在一个村,自己在村子按辈分叫他叔,所以行文便称他为张叔。
张叔今年已经84岁了。由于农村冬天冷,所以他年年冬天就和老伴上西安儿媳那儿住。毕竟,城里有暖气,从这几年每次回来自己看到他和婶子俩人的气色看,自己觉得上那里住还真是值了。
张叔和自己主要聊了俩话题,一是凤安村建立初级社高级社的事情,二是他上小学与他工作的事。
先说建社。他说,凤安村开始也响应上级要求,开始建立互助组,随后是初级社,初级社之后就是高级社。在高级社时,设立书记和社长。高级社成立时间不长建立了大队,凤安南村和北村也合并在一起,这时,才分了小队,代堡村开始时是三个小队。凡对该村老堡子有记忆的都知道,老堡子共有东西两排与北排共三排。当时的东排是一队,西排是三队,北排是二队。后来一队和二队合并只有一队而没有了二队,但一叫一队大家便都知是一队二队两个队合并了的生产队。
在建立高级社时,张叔说个大队将地主的地块分给了群众,不少人才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庄基。而且,当时依据地块的情况划分等级,用是不是水浇田定征收的粮食数量。他为此还说了个专门的术语,说这叫“查田定产”。如果没有写错,想必就是这四个字了。总之,这是当时的政策要求。
在聊他上学的事情时,张叔说他一开始在周村上,因为全乡只有周村一个学校。他从一年级一直上到六年级完小毕业,初中他是没有上的。当时的校长叫王部云,是武功县四大校长之一。说到这,张叔还提到了另外三位校长的名字,即何存厚,何润章,牛振海。这里笔者只是听音而写的名字,不排除人名用字错误。张叔还说,正因全乡就这一所学校,因此一个级四个班。由于当时家里有不少地,兄长和嫂子意见不统一,尽管父亲和兄长也支持他读书,但为了家里他还是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当时,全武功县只有绿野中学一所初中,那时叫南书院。只是后来,在普集镇建了第二所初中,在杨陵大西建了第三所初中,对于具体的建校时间张叔没有讲。1957年从周村完小毕业后,他回来参加高级社的劳动。1958年还参加了半年劳动,之后上民校教书。他说,一个村选一个出黑板报的,选一个宣传的,专门在大喇叭上念报纸。由于要进行扫盲运动他走上了教育岗位。说到这,一旁的婶子搭话说了句应该是当时的歌谣:“吃个饭打着锅,抱着娃娃上东学”,这恐怕也是当时扫盲运动的形象写照。
在教书开始,学校对张叔的报酬是给他一个月记200分工分。在后来转正后,他一个月拿到的工资是16元,过了一两年又成了18元,之后是26元。18元和26元的工资标准都领得时间长。对于师范毕业生,统一定的是38块5,他后来当校长是39块5,要知道这在那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了。对于民办老师讲,依然给记工分。
说话时,电视正在播放新闻,张叔还对近几日的国家领导变动谈了他的看法。不曾想张叔虽然听力下降了,但他仍关心时事的表现不能不令人起敬。
岁月静好,祝福张叔和婶子身体安康,安享晚年。

图为2021年4月12日笔者拍摄的张叔叔与老伴在一起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