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从蝴蝶说起
作者:朱海明
朗诵:安湛

不晓得啥子原因,我自幼就害怕虫蚁儿,不论是金龟子、臭牛子,还是蝲蝲蛄、毛毛虫,我总是躲着它们,连碰也不敢碰。可是蝴蝶,同样的昆虫,鳞翅目的昆虫,我却是非常喜欢,从小就和志茹小姐姐一块儿捉蝴蝶玩儿呢。
有人问了,你不是叶公好龙吧?不是,有诗为证:
袅袅婷婷空中舞,翩翩巧巧入画屏。依依展翅春烂漫,苒苒敛衣花隐形。
穿行芳径传清韵,辗转阆苑送温馨。绚丽风光增异彩,天生地造小精灵。
这是我作的一首古风,蝴蝶颂。对蝴蝶的喜爱转为悉心地观察欣赏,对这个小精灵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于是就形成了如上这段合辙入韵的文字,并经常翻出来自我吟诵欣赏一番,从中品尝乐趣无穷的滋味。

小时候有一幅年画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画面上两位俊美的青年男女紧紧依傍在一起,两边伸出手来展开飘飘欲飞的美丽衣袂,宛若蝴蝶展翅一般。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特别美好的印象,总也忘不了那两位紧紧依傍在一起的男女青年,他们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很快,看到一本连环画《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上面图文并茂,把那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环画上好像没有“化蝶”的情节,后来读书多了,知识也逐渐丰富了,了解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牛郎织女天河配”“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也知道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灵化成了一对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哦,怪不得,

多少年来,人们用各种文艺形式描绘和歌颂梁山伯与祝英台。诗词歌赋,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等不乏上佳之作。其中袁雪芬和范瑞娟领衔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拍成同名彩色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1955年,周总理参加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就带去了此片,因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享誉国外。对了,影片最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的舞蹈,同名京剧也有化蝶的舞蹈,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
1959年,年轻作曲家何占豪与陈钢根据越剧旋律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16岁女琴师俞丽拿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实现了交响乐民族化的创作进程,也成了“洋为中用”的经典之作。

几十年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名曲而享誉世界乐坛,各国琴师争相学习、演奏。但是据内行人说,外国人演不出那种神韵来,因为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认识和理解的毕竟有限啊。
还听说,中国琴师演奏时揉进了二胡的指法,这个绝技外国人学不去,绝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