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中寻真趣,日月熙长万古芳
——浅谈著名文化学者、书法教育家、美学理论家金熙长先生的书法美学教育
文|余一
正如我有诗赞曰:
(金熙长老师近照)
谈及金熙长(原名金龙)老师的书法追求,这里有段公案:
这次我一见到金老师,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事业巅峰之际,离开深圳而退隐山林?
金老师目光如炬而气定神闲地答道:“自己当时觉得虚名在外,而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太少,这样下去,虽然可以赚取更多的钱,但名不副实,这样心是不宁的。”
笔至此处,我还是想好好梳理一下金熙长老师的书法美学历程。
熙长老师生于浙江台州临海穿山金村,天资聪颖、好静肯专,但由于历史原因,虽是书香世家、但在那个讲究家庭出身年代,让他从小就遭受异样的眼光和遭遇,学习一直优异却没有机会念大学,过早地踏入社会。好在家学渊远,小学时就遍临自家画谱与族谱中的书画作品,牛角挂书,坚持不懈地吸吮着儒道文化传统,他16岁跟木雕师傅学徒,练就了雕刻技艺;后参军东北,以几倍于他人的毅力苦读各类艺术丛书,后南下深圳参与工程建设,将部队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得到师部领导的赏识,回浙江探亲,他也不忘去浙江杭州寻访书法篆刻名家,并带着自己的习作,向多位前辈专家请教,也得到评点与点拨。
“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是的,不论环境多么困顿艰难,熙长老师都忘我地投入到书法的研习当中。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系进修,他慕名探访甲骨文大家商承祚先生,得到商老的精心点拨与教诲。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是的,熙长老师在23岁,作为中国内地赴香港举办个展的首位青年书家成功在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举办书法技法与鉴赏讲座,并在深圳大学开设“书法课”,教授《大学书法》,并出版多部自己的家学、心学研究心得,用苍劲或秀美的书法,汇成《养心集》、《明心集》、《修心集》、《写心集》系列出版,在海内外引起极高的评价与强烈的反响。
熙长老师常说,书法就是毛笔在纸张上的一种旋律与舞蹈。
为了更好地掌握书法线条与笔力的关系,他从姊妹艺术——舞蹈中寻找灵感与节奏。
他结合故乡的民间戏曲乱弹、高腔、徽调、滩簧与现代歌唱、吟诵等唱念的气息,将它们与书法创作的“飞白”相结合,提出书法美学中的“计白当黑”与“留白、唱白技巧”相联通,拓展了“飞白”的内涵与意旨。
这次我深入五桂山,与熙长老师生活、交谈,一起整理数十年来堆叠如山的书法作品,老师一一介绍道:“这都是自己隐居中山所临的几百个古代碑帖,其中用力最多、研究最深入的是《毛公鼎》、《瘗鹤铭》与《许长史碑》,而几百个汉碑几乎每个都通临几十遍。”这时,金老师又拿出一组草书与碑体正楷的对联说道:“我不单是通临,还要分析每一个字在不同碑里的用笔、构造、风格,并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有的人学碑是碑、学帖是帖,不知道如何演化,一幅作品中,要将所临的古人的东西恰到好处地运化到自己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学通了书法。”
就一个碑体书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拓本的变迁,现在印行的书法碑帖,都有许多版本与不足,有的是后人修改,难睹古人书丹时的全貌,熙长老师这么多年通过购买最佳的出版社作品(比如日本二玄社与雅昌的),有的为了得到最细致传神的版本,出入拍卖行,与拍卖公司及藏家讨要原迹,花重金购入,或找到一手作品自己拍摄带回扩大图版,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的巨大付出,可想而知,这也是普通专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所难以企及的。
针对市面上的书法教材混杂,字帖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非原拓本,而是后期加工或描摹的,他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据悉,《金熙长书法教材及系列字帖》也在紧锣密鼓地运筹与编撰之中,对于这个教材,圈内人及国内几大出版机构都在翘首期盼与相关业务接洽中。
纵观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不论是王陶(王羲之、陶弘景)还是苏黄(东坡、山谷),这些卓有成就的人物都是佛道双修与有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儒学传统。当今书坛,有人可以写出线条优雅、造型完美的书法,但由于传统文化功底缺失,诗词、音乐、佛学、道学、医学等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涵养不足,直接导致其作品的单薄与贫瘠。这也是当前书坛的乱象与浮躁之气,大家盲目一轰而动的结果。
怎样从民间与古籍中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怎样做到文化与佛道的潜心而修?这是考验一个人的见识与底气、心力与实践的重点。
金熙长老师不但付诸行动,而且真正全身裸退,隐居山林十余载,前往江西龙虎山、宜春仰山寺等地,访名士仙道,同修心法与义理,并把获取的感悟运用到书法的实践中,真正做一个当代知行合一的“真隐士”。
水天极目无穷境,不染尘埃不起澜。
退隐江湖20余年,金熙长老师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的阅历是一部大书,有人只看完扉页就止步不前,有人沉醉其间而执迷不悟,放下我执很难,想得通透可贵。
十多年前,金熙长老师就在南京、珠海、中山、深圳、嘉兴、台州、临海、上海等地举办了《以书立德、以笔润身——常福居士书法作品全国巡展》。不求讨好、不取媚流行,率性而为谓之“真”;雄强伟岸、山河吞咽,气度超拔谓之“阳”,此乃熙长先生多年来从道家古碑古帖中,悟出的“真阳笔法”。
花下独酌、樽前买醉,琴韵悠扬、茶禅入道,这是雅士风流,但金熙长老师想得更多的是劝善与书法教育事业,沉潜自己,是为了更大的喷薄而发。
自2002年起,金老师退出商海闭关隐居研习书法、著书立说,2011年后隐居广东中山,创建五福书院收徒传学授艺,其学生遍布海内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优秀的学生,书法与其他专业结合,独挡一面,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传承书法必须从幼儿开始接受熏陶,主张《写“大字”,立大志》,否定目前培训机构推出的中小白云毛笔,金老师提倡一开始就抓长峰大笔写大字。
深沉厚重是一等资质,聪明伶俐是二等资质,能言善辨是三等资质,故以雄浑大气的汉魏摩崖书风,来培养孩子的广博胸怀,以高简古朴的用笔来刻画真淳朴实的性情,来陶冶并激发孩子们书法临习的传统与创新思维。
《金熙长书法教材及字帖系列》并不是普通的书法产品,她更注重培养学生宽博的胸怀、励志的楷模、爱国的情怀,它正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我们新一代大师、新一代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附:金熙长先生近作
—————————
(作者简介)
余一,原名金繁荣,1972年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有:不二斋、索盦、夀砚斋、箨堂、拾乐园,负庐,可可轩;网名有余一、八全逸客、畈溪客、蘭一娓、八全君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现为一道诗兿社总社长、总主编、总策划、深圳诗词学会、岭南诗社、上海诗词学会副主席兼评论专家委委员、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及评论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鹰潭诗社会员、余江诗社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长篇小说《虹蚀》、散文集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达八十万字左右;编辑网文、博文达850万字;2020年6月,与上海黄汉江先生执行主编世界最大的单部诗集《上海滩诗叶》荣获“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授予的证书及称号,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领导及英国、日本、韩国、美、匈牙利、德、荷兰、澳洲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
—————————
(策划:余一、犁骚客)
(责编:余一)
(制作:纯熙、晓黎)
(出品:一道诗艺社总社江西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