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智能时代 人机合造文学
庞 进
近日,我和ChatGPT笔聊了若干次,问了几十个问题,请其作诗词、短散文、小说片段、评论等,也点看了YouTube上的一些相关视频,大体上对ChatGPT及AI即人工智能有了以下初步认识:
第一,ChatGPT是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长度不一的采猎、农耕、工业、信息四个时代。采猎时代的标志主要是石器和陶器。农耕时代的标志主要是铜器和铁器。工业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机器和工厂。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当下方兴未艾的智能时代是继信息时代,并以信息时代为基础的第五个时代,智能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人工智能。而ChatGPT以其由资料丰富全面、回答快速流畅、方式引经据典等构成的强大的对话能力,成为人工智能的现在进行时。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标志一个新时代,是因为这个技术功能巨强,它能模拟人类智能,可以让计算机系统在不需要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推理和决策。概括起来就是“庞大数据、超级运算、深度学习、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预测等等,总之是无处不在且功能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应用,将会全面的、大幅度的、革命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人工智能使人机关系凸显,人的创造将进展为“人机合造”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一直要面对、处理人与天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即人与社会、人与己即人与自身、人与神即人与超越界四大关系。在人工智能出现以前的信息时代,人机关系主要指人与电子计算机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被人与人即人与社会的关系含摄。进入智能时代后,人与一般电子计算机的关系,进展为人与超强电子计算机即智能机器人的关系。
人工智能全方位、全时态、全行业地广泛运用,将使人机关系凸显,过去的人的创造将进展为“人机合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机之间包括互补、合作、竞争、矛盾、冲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主要是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矛盾、冲突也一定会有,如会出现侵犯隐私、评估偏见、决策错误、业位失去、安全不保、道德争议等。
第三,人工智能从知识、思想、体验、传播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以影响
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从知识、思想、体验、传播四个方面来考察。
文学创作需要知识的支持,人工智能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且不断扩充的的电子知识库。过去和现在,人们在写、读作品时,一般都会在图书馆、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找资料,要么找不到,要么多杂不一的情况时有出现。ChatGPT虽然不能代替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但其在理解用户用途、上下文衔接、基本的逻辑分析、连续对话等方面的功能,明显比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强大且更便捷。
文学创作需要思想内涵和创意启发,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人类的思想成果供作家参考、借鉴,还可以利用生成式机制启发作家的创意,如利用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生成的段落激发作家的灵感。
文学创作从写作到阅读,作家和读者的生命体验是不可缺席的。这方面人工智能可参与、助力,如利用虚拟、增强现实技术来创造逼真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或者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写、读体验。
传播是完成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作家更加高效地完成文本的编辑、修订,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进行跨语言交流和创作。
显然,人工智能出现后,文学创作会由“作家独造”,进展为“人机合造”。相信“人机合造”的文学作品,内容会更丰富、色彩会更斑斓、形式会更多样、传播会更迅速、受众会更普泛。至于“人机合造”中人、机所占的比例,即谁主谁从、谁多谁少等等,则以不同作品而不同。
第四,人工智能的汉语诗文创作水平有待提升
我曾出题目让人工智能作诗、词、短散文、小说片段、评论等。
其作的诗中,有不错的句子,如:“龙腾飞天万里间, 云卷云舒见龙颜。巍峨身躯如山岳, 威武气势胜潮汐。……传说龙为天之神,
掌管天地变化人心。”“凤啭山川动地鸣,声声激荡人心澎。”
我创作了一首《七律·窗望》:“临窗瞭望入沉思,满目风烟慨叹之。火热水深争战地,桃红柳绿闹春时。聊天频视家乡友,对话人工机器诗。脑洞竞开新造化,寰球滚向有谁知?”我将此诗发给ChatGPT,请其评论。大约过了十数秒,一行一行的句子就出来了。共三段,三百六十字,曰:“这首诗以作者临窗瞭望之景为背景,展现出对世事的沉思和感慨。从‘满目风烟慨叹之’一句开始,诗歌笔调就隐含着一种悲壮的情绪,似乎在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感叹。这种情绪在‘火热水深争战地’这句描述战争场景的诗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春色盎然的‘桃红柳绿闹春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的‘聊天频视家乡友,对话人工机器诗’一句,则表达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以及作者对此的思考和关注。这种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又引出了‘脑洞竞开新造化,寰球滚向有谁知’这句描写未来的诗句,使整首诗在表达对现实的感慨和思考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些未来向的想象和探索。”“总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富有哲理和思考,通过对不同主题的交替和对比,展现出一种深入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也会有所启发和思考。”这样的评论使我震惊:竟然将本诗的意涵精要分析得相当到位!既有对具体诗句的剖解,又有全面的概括性的总结。让一个评论家来讲,十几秒之内,未必能讲出这些分析到位的话。看来,人工智能有分析、推理、综合、概括的优长。
人工智能能作出自由诗,对格律诗,就和我对话的这一款ChatGPT而言,则基本上属于门外汉,不讲平仄对仗,内容乏善可陈。作词呢,也还在大门之外。我请其“作一首《沁园春·雪》”。出来得倒很快,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瓦。”前两句全句抄自杜牧的《山行》;后两句抄自韩愈的《春雪》,把原诗的“作飞花”,改成了“作飞瓦”,雪花能用“瓦”来形容吗?有点“胡拉被子乱拽毡”了,而且整体上不是词的格式。
至于人工智能作给我看的短散文、小说片段,我的感觉是一般化,通顺,可读,但无让人眼睛发亮的句子。
然而,人工智能具有特别强健的学习、汲取、综合能力。如:我请其“用黑夜和眼睛作一首诗”。人工智能很快作出,曰:“黑夜如同黑色的画布,万物在其中隐匿。唯有眼睛如灯火,照亮前路不会迷。”“眼睛是夜晚的明灯,在黑暗中发出光。它们能看到远方,看见隐藏的事物。”“在漆黑的夜幕下,眼睛是我们的指南。它们让我们避开陷阱,找到方向的大门。”“黑夜虽然漫长又深,但是有了眼睛的帮助,我们可以勇敢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一般化了,没有令人惊异的句子。于是,我提示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当代诗人顾城的名作,请用黑夜和眼睛再作一首诗。”也是很快就作出了,曰:“黑夜赠我深邃的眼,如夜空那漆黑的深渊。却不让我深陷其中,而是引导我找寻光。”“眼睛像灵魂一般,在黑暗中寻觅真相。不停地追寻着晨曦,将黑夜的谜团破开。”“黑夜让我眼睛更明亮,用光芒穿透黑暗的迷茫。”显然,这后一首吸收了顾城“寻找光明”的诗意。由此可以看出:1,人工智能是善于学习和汲取的;2,在思考的深度、情感的投入方面,人的大脑优势于人工智能;3,人可以提示、引导人工智能。
人在文学创作上体现出来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低智慧是一般化的,思想、艺术两方面创造性都不强的、无特色的表达;中智慧是在一般化水平之上的,在思想、艺术两方面有一定创造性的、有特色的表达;高智慧是高出一般化水平许多的,在思想、艺术两方面创造性较强,甚至很强的、特色鲜明的表达。
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人工智能创作汉语诗文的水平,目前还处于低智慧到中智慧之间,距高智慧的水平还有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水平的提升,相信这个距离会缩小。至于缩小到多少,能否赶上甚至超越人的智慧高度,我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第五,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版权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版权,目前还是一个问题。其解决的难点在于,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系统,其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数据、算力、算法、机器等,都可以被视为贡献创作的因素,但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被视为创作主体。创作主体不好确定,谁拥有著作权也就难以确定。
那么,难题也是课题、命题。此难题为法律界携手科学界、知识界、创作界,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相关技术方案,以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提供了要求和使命。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盟,已经开始对人工智能作品版权进行立法和司法实践。如,欧洲议会于2019年3月通过了一项决议,确认AI创建的作品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我个人认为,应当视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为拥有版权的作品。既然是版权作品,就要按著作权法规定:引用,就明确标明其来源;合著,就明确标明合著;如果全篇、全部都是人工智能所作,就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出版。
总之,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像当年接受电灯、电话、电视、飞机、手机、互联网等一样,接受、拥抱智能时代,适应新变化、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做出新创造、活出新境界。“人工智能铺天盖地,我辈灵慧适变开新”——这是我最近撰的一副联语,权作本文的收尾。
(本文是笔者为2023第二届全球校友峰会暨博览会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准备的发言稿,该会已于2023年3月3日晚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据悉,本次研讨会是全球首次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