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豪就是世界文豪
初中九年级上册选了法国大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越读越过瘾,倍感大文豪笔墨非凡。那种淋漓的讽刺,那种画面的再现,那种用词的精准,那种思想的深刻,可以说,都到了极致。
请看: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个奇迹消失了。”
对比多么巧妙!笔触又多么飘逸!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好一个“手挽手”,好一个“笑嘻嘻”!讽刺味儿真美也。
“将受到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人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作为法国人,如此说是“强盗”,其勇可嘉啊!“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那些把人民(百姓)当作强盗的人,应该清醒了!
雨果写这封信时59岁。
2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