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俗解第15章
纯朴为天成
谦逊人长久
世间的男女,起初都梦想活成一个光辉灿烂的人,有品位的人,成功的人,有面子的人。到了晚年,许多人又感叹,想活的平淡,返璞归真。多想驾驭车辆一样,煞车调速,或把生命开个倒档再来一次。 所以人啊,一定要认真设计的活。
人这种动物天生是趋利避害的,希望有美好的生活。磕头烧香念愿心,一水儿的好词儿,发财升官桃花运,梦啥想啥就来啥。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命运就是和人开玩笑的。和天气一样,永不安静。风雨雷电,不定半路杀出什么邪乎的事儿。 老子的天道也简单,看天做人吧。
电视连续剧《老子》描写了老子成长成熟直至仙踪飘忽的一生。一个平凡的人,之所以成为世界史上顶天立地的伟人,举世膜拜的思想圣人,本没有充满神奇的东西。老子的人生遭遇,坎坷不平,通篇是催人泪下的故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9是宇宙的玄数。大概至顶的经历,获得人生的超脱,81难是必考题。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写了81章。大唐时期的玄奘和尚带领孙悟空一行人西天取经,也是经过了81难。81难,不是灵数的凑合,是人生酸甜苦辣的全滋味,各种天磨的总和。经过了81难,人想不觉悟也不行。 有些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多的破解玄秘。学佛的人知道,成佛的法门很多,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多少条路,八万四千法门。后来才知道了根由,佛祖释迦牟尼佛终其一身,共度化了84000名佛家弟子。人人有独立的个性,佛法就是无实无虚,修行修心。成佛成菩萨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坐着念经想成道,想成佛,那是异想天开的事儿。不行动,不动手,不尝一遍人生的苦涩味,连个基本的人格也形不成。 人类的教育学5个字足够,烦恼即菩萨。吃够苦受够罪,自然长大成熟。
尤其哲学与思想的大成者,都是一世生活的伤痕累累。没有痛不欲生的经历,哪能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像老子,儒学的先圣孔子,包括东汉的医圣张仲景,直至明朝的心学大家王阳明等。如按老百姓说的易经八卦,个个缺乏好运气,颠沛流离,冤狱委屈,无端受辱,痛不欲生的倒霉事儿经常自天而降。 大智慧的人不会倒下,因为天降斯人,他们有大格局。他们不会为自己活着,他们苦苦求索人间的道理。要剥开人的外象,找到真正痛苦的根源。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 老子的《道德经》是他经历了人间痛苦后,交出的感悟生命的答卷。
第15章,老子说的不少。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这一章老子可谓不怜笔墨,98个字阐述一个"不盈"的天理,可见其重视程度。人活到一定份上想看破红尘,回到自然状态。那就好好的琢磨不盈之道。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午饭之后,老子的徒弟尹喜将军对案而坐,十分认真的听老子讲解如何做人。老子虽年过八旬,说话中气十足。 "古时候呀,有许多的高人早参透了天理,与天地人相处的和谐,自然又自在,很会为人处世。这些功夫都体现在行事的细微末节之中,拿捏的恰到好处。看似简单,但蕴意广泛,又深不可测"。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因为我们不能认识他的真相,只能勉强的描述他,印象也会十分的模糊,找不到清晰的感觉。"老子给尹喜慢慢的解释。拿21世纪的新词儿说,那就是这人水太深。难懂。 水深在什么地方呢?老子用了这么多生动的语言来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豫,犹二字的意思:古时有种动物叫"犹与",生性多疑。比喻进退都顾虑重重。 俨,是恭敬、拘谨的样子。 涣,是离开散开,分解的状态。 敦,是厚道、诚实。 旷,是辽阔、久远。兮,是语气助词。 老子继续说:"高人高明在何处呢,因为他们做事非常的谨慎,一丝不苟。走路像穿越在无人的荒野,处处小心。那胆小的样子好像四面是危机。和人打交道时,恭敬又显得不自在。聚散离去又那么从容,如江河的冰凌融化一样。一方面看起来很自然本分,给人的印象厚道,实诚。另一方面呢,又看他像大陌原野,高山幽谷,难以衡量。各个方面综合下来,你又觉得这人像混浊的池水,一眼看不透彻,含混不清,描写不出究竟来。这就是得道的高人啊。往大些说,就是神龙不见首不见尾啊。" 尹喜感叹,"难,做人难在拿捏分寸,没有任何过头的举动。"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谁又能够的意思。 那么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似乎在云里雾里若隐若现的人,谁能够看清楚呢。先别着急,等我们静待时机,静待变化后,渐渐地就看清了他的真相。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稳定,僵硬的状态只是一时的现象。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看事。在变化之中就会显现出千姿百态,百模千样。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人更是在无常的变化中,飘忽不定。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盈,不自满自足,也可以理解凡事给自己留有回旋之地。 参悟透彻天道的人,懂得上述做人道理的男女,凡事都可控,不会做过度的事情。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敝,字意是衰败、衰弱。也可理解为诸多不利,如困难、险境等。 老子对第15章的"不盈"做小结。"所以说为人处世不把事情做满做绝很重要。只有谨小慎微,处处自谦小心,做人行事留有充分的余地时,哪怕遇到困难,遇到不利的形势,或者遭遇危机,处于穷困危急的时机,也能处变不惊,扭转衰势。重新出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尹喜津津乐道。老子的智慧叙述,让他受益匪浅。不禁热泪盈眶,击掌叫好。"好!好个厉害的'不盈'。学生牢记了。"
许多人读了这一章后,不由得会思考,为什么"不盈"如此重要呢。 平时有不断售卖的鸡汤说,满招损,谦受益。料的源头就是道家着重强调的不盈。不盈,是老子智慧的精髓,并不是老子的发明。道家是遵循天理的法则,起码是生活在宇宙太阳系的人,一切围绕日月星辰过命。阳与阴以对,阴在阳其内。为什么,因为太阴月亮在运行中有它的规律,影响世间的生机,我们的命运。太阴是孙悟空,但又逃不脱太阳的如来掌心。这也是世间的终极法则,邪不压正,一切都会在太阳光下化解。 为什么老子警告我们不盈,他是让我们长长久久,活的容易些,别一意孤行到处碰壁。 天道有时是眼睛看见的,日中而斜,月圆而缺。每天大太阳最火热的时分就是一瞬间。月亮每到农历十五才圆满一霎那。其余的时间多是缺损,缺陷。落到地上说人吧,人的成功也就是一时间,维持的很短暂。大富大贵,武运长久这是都是伪命题。有了充分的缺陷准备,把世间的不完美不圆满看成常态,自己反而活的自在。处处如鱼得水,调控自己,应对无常的变化潇洒自如。 反之,那些个狂妄自大,盛气凌人,永远夹不住高翘的尾巴,下场都很悲催。因为不听老子的话吗?不是,是反天理的节奏。
天道忌盈忌满。儒家对不盈也有过经典的论述。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曾子有句名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曾子一生的行为总结。任何时候谨小慎微,忍让别人,低调律己。曾子70多岁得了病卧床,弟子们摸他的身体时,肌肤光滑,全身无伤痕。凡人如老树,年经沧桑,风摧雨打,根枝难免骨节棱棱,残疾毕现。曾子的意思,告诉弟子们,他之所以全身而退,就是从不狂骄,任何时候忍人让人,见人三辈小,回避了许多风险。所以才一生平安,连肉体都没一处破损。把自己保护的好。哲学深意啊。
有些人为什么有能力,有所谓的才华,但到头来总找不到幸福感。21世纪的人吃好的穿好的玩的疯。放到千年之前,个个物质享受超越皇帝水平。但人人愁眉不展,活的压力山大。为什么,人心没尽蛇吞象。都攀比欲望,坐火车想飞机,飞到天上又思火箭。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 老百姓过日子也常告诫自己,知足常乐,懂得收敛。像老子描述的得道高人一样,顺天意,任何时候怀揣敬畏之心,谦虚谨慎,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活的从容。
不盈,是大自然的本性,我们营造和谐的生活,智慧就是低调谦恭,常怀感恩之心。道和佛一个目的,就是觉醒觉悟,认识自己。
西方大智慧,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说,什么人叫才华?有的人认为能当官会演说,有的人歌唱的好,有的书法写的好,有的商业奇人会赚钱,有的作家会编故事……。 叔本华说这些都算不上是才华。觉悟的灵魂,思想的升华,独立的人格,这是真正的才华。
企业管理学鼻祖,奥地利人德鲁克说的更直接。才华不是成就。你就是有才华,对社会没有过贡献,什么也不是。
(待续,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