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山东省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系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编导优秀奖获得者。论文十次获省、部级大奖。主创或与他人合著出版著作七部。共发表文字作品二百多万字。在新闻报道中,写出了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峽铁人称号的英雄团长王同义。现经商,影视传媒公司总监、新闻与哲学硕士生导师。

杨连弟的故事(纪实文学)
作者 / 白作先

第二章、勇登八号桥
杨连弟的愿望实现了,由原来的军内职工成为铁道纵队的一名战士。很快,铁道纵队根据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改编成了铁道兵团。
杨连弟穿上军装那天,是班长刁树贵从司务长那里给他领来了一套二号军装。杨连弟高兴地穿上了新军装,还向班长敬了个军礼。杨连弟长的是中等身材,身子骨不胖不瘦,黑红的脸庞。穿上黄色军装,人都显得威武了许多。
刁树贵作为班长,以前叫杨连弟为杨师傅。现在杨连弟正式参军了,他很严肃地对杨连弟说:“杨连弟同志,你现在是一名真正的铁道兵团战士了,要象那些战斗英雄一样,为了抢修铁路,在抢修中可以把命豁出去!”杨连弟也立正大声回答说:“班长你放心,我杨连弟已经是战士了,咱当解放军的还能怕死吗?关键时刻,我一定冲上去!”
杨连弟正式参军后,就随着铁道兵团沿陇海铁路向西挺进。不久,他所在的铁道兵团一支队,就来到了被炸断的陇海铁路洛(阳)潼(关)段的八号桥下。上级命令他们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八号桥。铁道兵团首长还亲自来到八号桥下做抢修动员。首长说:“同志们,现在关内外的蒋匪军,都被解放军消灭完了,只有这大西北还没有解放。那里的人民还民受苦,被炸断的八号桥又挡住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咱们怎么办?”
首长的话让杨连弟热血沸腾。他第一个举起拳头喊道:“修通八号桥,解放大西北!”
“修通八号桥,解放大西北!”战士们振臂高呼着。这铿锵有力的呐喊,在这山谷里迴荡。


八号桥高45米,横跨在两山中间。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把高桥破坏了。现在,为了解放大西北,必须抢通陇海铁路。要想修通陇海铁路,不先把八号桥修好,那也是插翅难飞过的。因此,“架起八号桥,修通陇海路,解放大西北”的口号,立即响亮地提出来了。杨连弟所在的团便接受了三个月内修复八号桥的光荣任务。
现在,两山之间只剩下5座遍体鳞伤的桥墩,象千年的古塔。这5个桥墩的墩台被炸得高低不平,必须蹬上桥墩顶,把高的削平,低的补足,才能往墩上架梁。当时的第一大问题时,怎样才能登上这一望就要头晕的墩顶?团部帐篷里灯火通明。团首长们为了研究抢修方案,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了。
老团长说:“让战士们开个诸葛亮会,让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把团里最好的架子工集中起来拿方案。”散会后,团首长们深入到各连队,发动战士们出主意。

杨连弟自打来到八号桥后,就天天围着桥墩转,吃不香睡不着,有时盯着桥墩一看就是半天。他叔叔杨万生和他在同一个连队,很关心自己的侄子。这天中午吃饭时,杨连弟还没扒上几口饭,就放下碗往八号桥下跑,杨万生忙着了出去。在桥墩下,杨连弟指着桥墩说:“这桥墩两面光光的。可每隔3米就有一快铁夾板突出来,咱不是可以攀着铁夾板上桥吗?”
杨万生抬头望了望桥墩,果然在桥墩上有夹板。这是以前修桥墩时留下的,可那夹板才一寸多长,而且是3米多远才有一个,怎么攀登?

杨万生对杨连弟说:“连弟,咱又不是孙猴子,哪有那么大本事往上攀登?”杨连弟却坚定地说:“不,我看过了,那夾板里还有小圆孔,咱做成带钩的杆子,套住后一定能爬上去。”
“不行!”杨万生大声地吼道。“这里的老乡都说了,八号顶,八号顶,失足摔成饼。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你爸妈和你媳妇交待?”
杨连弟把叔叔拉到河边一块石头坐下来,深情地说:“叔叔,我知道你对我好。可你有没有想过,咱俩现在可是铁道兵团的战士了,抢通八号桥是咱们的任务啊。”他又往叔叔跟前凑了凑,有些激动地说:“过去我学徒,你做工,咱们过的是吃糠咽菜的苦日子,谁能把咱当人看。现在共产党把咱救了,部队是咱的家,咱要争气才行啊。不修通八号桥,大军运不过去,弹药和粮食也运不上去,那大军怎么能跟反动派打仗?”
杨连弟的这一番话,说得杨万生直点头。他觉得侄子的觉悟比自已高多了。部队里可真的能锻炼人哪。他站起身,握住杨连弟的手说:“好侄子,叔叔支持你的想法。向连里汇报吧。”

铁工班按照杨连弟画出的图纸,打出了铁钩子。杨连弟把铁钩子紧绑在竹杆上。他用带钩的杆子,钩住了第一块铁㚒板,身子骄健灵活的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两脚稳稳地扣住杆子,腾出手来接住下面战士递来的竹杆,再用铁丝紧紧绑在了铁夾板上。他脚下面紧跟着的是赵世全也同样地跟着爬上去绑好竖杆。参加登高的10个战士,随着他俩在下面搭起了云梯。

云梯一节一节地搭上去,人影越来越小,杨连弟攀登到离地面30米时,铁夹板稀少起来,相隔距离由3米延长到5米。带钩的杆子钩上面的夹板很费劲了。寒风越过山头吹来,杨连弟在空中来回摇摆,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但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用一根最细的杆子,伸出一只手,按住光溜溜的水泥墩面,然后跷起脚来,用脚头踩住那不到一寸宽的铁夹板,这样,带钩的杆子才能钩到上面的铁夹板。太危险了,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杨连弟极力镇定自已,慢慢的一点点把铁钩子对准上面铁夹板的圆眼,轻轻套进去后,用尽最大力气往上爬。他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汗水也湿透了他的衣裳。连长和同志们在下面喊:“杨连弟,你一定要坚持住!”
连长和战友们的鼓励,给了杨连弟极大的力量。可快要豋顶时,被一块突出的墩帽挡住了。笔直的杆子又不能拐弯,杆子钩不到上面的铁夹板了,好在杨连弟人高艺胆大。他看到从墩台顶上伸出了一根被炸弯的钢轨,就把随身带的绳子解下来,抓住一头扔过钢轨,绳子垂了下来,他紧紧抓住绳子,双脚蹬着地墩面,象荡秋千一样,身子拼命向上一跃,腾云驾雾般登上了士墩顶!(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