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瑰宝,国风传承
会员个人专刊总第178期2023.02.25
精细推算撼心魄 巧用数字引深思
——浅谈《田园报告》收支账的艺术魅力
王玉京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再次捧读《中国作家》(2022年纪实版第9期)刊发的许家强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田园报告》,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2015年就曾读过《黄海晨刊》刊登的许先生采写的纪实文学《张琳的一年四季》,可以看作是《田园报告》的初稿,印象颇深,触动很大。2022年正月二十六日应邀参加在日照日报社四楼会议室举行的“蒋华亭书体艺术研讨会”,有幸拜会许先生,获赠散文集《红尘叙事》,得以比较系统地欣赏这篇美文。《中国作家》编辑老师慧眼识珠,向全国读者编发荐读此文,无疑为大家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大餐。我以前的阅读欣赏往往注重许先生采访调查、选材组材、细节描写、线索顺序、民谣俗语等方法和技巧层面。这次阅读,我深深地被文中描写的几笔收支账所感动、所震慑。尤其是张琳的那笔种地收支账,就像文章的眼睛,最容易窥见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最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没有对城乡背景的深入调查,没有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精准把握,没有对张琳夫妇内心活动的全面了解,是断然写不出撼人心魄的一串数字。
我起初对数字、算术乃至工资存款单等并不敏感,认为数字是简单的、枯燥的、乏味的、没有情趣、没有生命的。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我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我认为数字一旦走进我们的生活,嵌入人类的活动,它就包含情感、充满生机,滋生出斑斓多姿的内在之美感,不再是简单枯燥乏味的。其实这点已被方家认可,只是我学识浅陋,没有过早的意识到。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开普勒说过“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我信。
吟诗填词撰文,巧用数字,增强美感,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数词“一”字,看似简单枯燥,却为诗句增添了不少文采。如果不用“一”,就不能充分展现出早春的特色。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两句是写天未亮前夜行道中所见:天外有七八个星星在闪烁,山前两点三点的小雨正稀稀疏疏地飘落,表现出一种凄清中的轻柔之美。“七八个”、“两三点”等数量词,写出了天外有稀星、山前有小雨的优美意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食荔枝》)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喜欢吃荔枝的嗜好,以此渲染他每天能大吃“三百颗”荔枝。因荔枝味道鲜美诱人,使得他直想长作岭南人。歌曲“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陈百潭作曲填词:《爱拼才会赢》),生动形象地唱出了天道酬勤的优美旋律,表达出人们面对困难,要有不畏艰辛、努力拼搏的精神。“三分”机遇,“七分”拼搏,是用数字来分析成功与否的概率,直截了当,发人深思。
我的同乡同校学兄李存葆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十年来一直感染者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为国捐躯的英雄梁三喜临终留下一份欠账单,那一串串数字,刺痛着我的双眼,震撼着我的灵魂。这些数字展现出一种人性美、和谐美、悲壮美。梁三喜牺牲后,搜集、整理其遗物,没有找到什么豪言壮语,却发现一张620元的“欠账单”(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那是一张带着殷红血迹的欠账单,字迹虽然被血浸染过,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的欠账单
借:本连司物处120元
借:团部刘参谋70元
借:团后勤王处长40元
借:营孙副政教50元
……
梁三喜留下的这张欠账单,密密麻麻写着十七位同志的名字。它告诉人们当时梁三喜的家乡——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活依然贫穷。梁三喜等农村热血青年是怀着对祖国满腔的热爱,对国防事业无限的忠诚,志愿当兵尽义务,他们保家卫国,无怨无悔。但日常生活,诸如垒墙盖房、娶妻生子、育子养老、看病就医、逢年过节等每一环节都需要钱。七十年代末当义务兵是不发工资的,每月只发放六元津贴。就算梁三喜当上连长,每月才发六十元工资。由此看来,当兵是发不了财、富不了家的。梁三喜牺牲了,部队邀请烈士亲属来处理烈士善后工作,梁三喜的妈妈梁大娘(年近七十岁)、妻子韩玉秀和其未见过面的女儿(刚出生三个多月)祖孙三代一同前往,她们下火车,从火车站徒步一百六十多华里来到连队驻地。她们翻山越岭,不怕日晒雨淋、不怕道路泥泞,历时四天一步一步硬是挪到连队。其实,火车站附近的长途汽车,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山脚下,她们为了节省出几块钱的车票,选择了步行。由此推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有多难,但凡手头有点余款,不那么拮据,谁愿意携老抱幼艰难前往啊。梁三喜战前寄给妻子韩玉秀的家书(遗书),一再嘱咐如果他牺牲了妻子和妈妈来部队时,一定帮他把欠的账还清:“借给我钱的同志们大都是我知心的领导和战友,他们的家境也都不是很宽裕。如果欠账单的名单中,哪位同志也牺牲了,望你务必托连里的同志将钱转交给他的亲属。人死账不能死。切记!切记!”每当看到梁大娘一层层打开手绢,拿出自家的70元卖猪钱,和国家民政发的550元烈士抚恤金(当时战士、干部牺牲后,政府会发一笔抚恤金,战士是500元,连、排级干部是550元),凑足620元,替梁三喜还清了欠款时,我心如刀绞,潸然泪下。李存葆先生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梁三喜这样的欠账单,在部队中并非个例,借款欠账的烈士,也不在少数,只是梁三喜的欠款数字相对多一些。这组数字无疑是美的,撼人心魄的。那是一种“人死账不能死”的人性美,是一种战友一家有困难,患难相依、生死与共的同志都慷慨解囊帮扶解困的和谐美,是一种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壮美,是一种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深沉美。 这张欠账单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推动军队体制改革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
许先生创作的《田园报告》也有一份账单,我认为这张收支账单在作品中的作用、价值和艺术魅力,堪与《高山下的花环》“欠账单”媲美。张琳的收支账单——
二0一四年度,张琳家共种了5.5亩小麦,由于浇灌及时,平均亩产将近800斤,在这样的年景里,是个好收成。每亩耕耙费80元,播种80元,小麦种子用30斤左右40元,其中3.5亩机灌两次,买柴油花了80多元,2亩稻茬麦是自流灌溉,浇水两次,买柴油花了大概120元,肥料农药每亩200多元,收割小麦每亩80元。今年小麦价格1.2元上下,实收4300斤,折合现金约5000元,扣除所有成本大约2800元,净收入是2200元(秋季耕种的小麦成本,列入明年的收支账,本年度不计)。
花生田的耕地费每亩100元,拉沟起垄60元,自留30斤花生种120元(自留的按照市价算,购买良种就贵多了,今年去莒县种子公司买的毛果,每斤5元,80斤花了400元),播种50元,地膜60元,覆盖地膜60元,化肥150斤230元,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60元。这是常规的开支,不过今年耕地、起垄、播种、覆膜都是张琳两口子自己干的,三亩半花生省了945元。但因为旱的特别严重,总共只收了300斤左右的花生米,按照均价3.5元一斤,收入1050元,扣除种子、化肥、地膜、农药、柴油等约计1750元,白搭工夫还倒赔了700元。
每亩玉米用种子4斤,根据品种不同,价格在50-70元不等,花了将近300元,整个生长期基肥追肥每亩在200斤以上用300多元,喷洒除草剂及二至三遍农药50多元,今年夏秋干旱分别浇水二至三遍,用柴油大约100多元。4.5亩(含赵纪进的1亩,因没水浇近乎绝产)玉米,实收籽粒3800斤左右,玉米市场价格1.1元上下,刨去成本大约纯收入2000元。
水稻育苗用种子100元,雇人耕地每亩60元,化肥约为300元,杀虫灭菌农药除草剂150元,稻田是用青峰岭水库的水自流灌溉,价格便宜,整个生长期交水费每亩60元。2亩地实收2400多斤(包括卖时被人坑去的部分),每斤1.45元,折合现金约3500元,扣除成本1200多元,净收入2300元左右。大田之外,张琳还在地边堤堰种了些五谷杂粮,另外在家里的猪棚空地上秧了几垄地瓜,但这些零打碎敲,在扣除成本之后,收获甚微,可忽略不计。
大田之外,张琳还在地边堤堰种了些五谷杂粮,另外在家里的猪棚空地上秧了几垄地瓜,但这些零打碎敲,在扣除成本之后,收获甚微,可忽略不计。
这样算来,张琳一年种地的净收入,折合现金在6000元左右。当然这些收入和支出只是个大概数字,农民算账不会象企业财务报表那样精确,譬如化肥农药在不同作物上都是穿插使用的,而且因地块等级不同,在原来承包的时候,实际亩数也有相应的加减折扣。
这笔账,每一个数字都那么具体,那么准确,那么生动,连零点五、零点四五、甚至连零点一也不省略。由此看来,张琳一年种地的实际净收入折合现金也就是6000元左右。张琳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农民,在他身上几乎集成了当代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张琳是一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他有着本色农民朴素的生存理念,他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雅爱诗文,闲暇之际,写写小诗,练练书法。他有理想,有追求,有头脑,有眼光,看问题比较全面、高远。他深信“庄稼地里不打粮,万般生意都死行”的古训,能深刻地意识到粮食短缺的严重后果:“庄户人家没钱也能活,可要是没了粮食,那就惨了,要是连起来三年不收成,再看看……”自古以来,某些天灾人祸,是难以避免的。看来,张琳之忧,张琳之虑,不无道理。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一旦发生水灾旱灾,国家没有足够的储备粮,拿什么去赈灾?世界并不太平,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一旦发生战争,没有足够的粮食作支撑,军队靠什么养活,何以上战场打仗?如果灾害和战争同时发生,粮食奇缺,财源枯竭,单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必将民不聊生,危及社会之稳定。
张琳种地收入的明细账,就是一篇警策,一盏亮在十字路口的红灯。本来耕地就是粮食生产者的命根子,却被挪作他用;务农、种粮是农民的本分,种好地,产好粮,是农民兄弟的天职,然而绝大多数农民不想种地,宁愿弃农打工。张琳深知没有粮食的后果,即便种粮收入不高,依然跟善良、贤惠、能干、农活样样精通的妻子执着地侍弄着属于自己的8亩农田。张琳又是个特别爱面子要强的人,要种地就得种好,管理好,无论哪道工序都要做到极致,从不偷懒懈怠。首先得深翻耕地、疏松土壤、撒猪粪肥田、耙平整畦,然后选良种、精播种、育秧苗、锄草灭荒、施肥助长、打药灭虫、遇旱抽水保苗、逢涝开沟放水,除此之外,最后还得收割、晾晒、运输、入库、出售。一桩桩一件件农事,都离不开张琳两口子的精心筹划经营。张琳两口子经过一年四季的稼穑耕耘,辛苦劳作,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柴油、粑地、播种、浇灌等各类花销,耕地、起垄、覆膜等费用除外,这些农活都是张琳两口子自己干的,费用可不算,只是白搭功夫。全年所种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及地边堤堰所种的地瓜和五谷杂粮,总的来说,有些收成尚可,有些白搭功夫还得赔钱,但有赚有赊,略有盈余。经过一年来的起早摸黑、跑里跑外、忙东忙西、日晒雨淋、虫咬蚊咛,换来的净收入累计现金6000元左右。如果算上张琳夫妇的工钱、算上自家养猪沤制的土杂肥钱,到底还能剩多少?!这可是实打实的“血汗钱”呀。这些粮食换回的钱,仅相当于外出打零工者一个月的工钱。就这点收入,对张琳来说“已是不足中的满足”,他经常跟来村里看他的城里朋友说:种地只要肯豁上点气力,获取基本的温饱之外还是有微利可图的。张琳心里有谱,脑子活,点子多,规划细,路子宽,两口子又是干农活的好手。他们昼夜操劳农事,共同创业走发家致富的路子,虽神倦体累,但和睦相处从不心烦厌倦指责埋怨,配合得相当默契。收支账记录好友赵纪进白送的一亩地,种了玉米,因逢干旱未浇上水几近绝产。别人给点好处张琳总是念念不忘,欠下个人情不还,老觉得心里不踏实。秋后他买上一箱酒、一条烟借着去打花生油的机会,找赵纪进聊天喝茶品酒,顺便还上这个人情。张琳夫妇身上所展现的勤劳、自信、善良、质朴、仗义、助人、不占便宜、知恩图报等性格品质,一直感染者我,打动着我,使我沉浸在一种时而激动,时而沉思的情感之中。张琳有过春花秋月酸甜苦辣,有过沟沟坎坎跌跌撞撞,太多的是苦与累,悲与伤,不舍与无奈。张琳和妻子是扳着手指过日子的,自己那点地上明摆着的投资和收入,张琳如数家珍,了然在胸。他的种地收支账,简单明晰,撼人心魄。许先生文笔多姿,能把抽象复杂的道理用这些数字讲清楚,讲明白,细致传神,使读者感动而不觉枯燥乏味。这笔收支账是平淡的,是瑰丽的,也是凄美悲壮的,让人们在踏过岁月,掠过风雨,尝尽苦辣酸甜后看到一丝亮光,一线希望……
然而像张琳这样执着农事的农民越来越少。有些农民因种地得不到实惠,无利可图,种粮积极性往往不高。有的弃地撂荒,不管不问;有的为了省事,把粮田栽上杨树;有的省懒法,不愿操闲心,干脆把粮田无偿送人。如果农民兄弟都不去种地,弃农从商,挤入城市,靠打工赚钱,大片的粮田将会荒芜,懒以生存的粮食只能靠从国外进口。万一被外部敌对势力干预,被制裁,被封锁,受制于人,断了粮食输入线,生活难以自保,生命难以维系,后果很严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整个人类。石油、货币和粮食,是美国统御全球的三大战略。粮食的战略地位、粮食的安全问题应尤为重视,不容小觑。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要想建久安之家国,成长治之宏业,必须重视农业发展,多种粮,多产粮,多存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耕田种粮的积极性。许先生的《田园报告》,艺术地回答了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家层面,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级政府也及时采取系列相应措施,稳市场,稳农业,退费减税,发放种粮补贴,确保良田成粮田,开垦撂荒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保乡村生命力,相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大型机械化耕作、稻谷飘香、硕果挂满枝头、男女往来期间收获的田园美景将重返乡村。像张琳这样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农民兄弟们,必将成为乡村振兴、农业大发展的中坚力量。最近召开的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惠农战略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食。”中国人要端牢自己的饭碗!中国人要吃自己种的粮食!这些话语切中肯綮,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农村农民的生活纷繁复杂,由这种生活所孕育出来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多姿多彩。许先生为写出“最真实,最深入,最生活”《田园报告》,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不光靠听靠问,还用眼用脑用心,特重视现场的采访观察。他不辞辛劳,不知多少次驾车往返日照驻地至莒县浮来山镇海子后村张琳家,他追随张琳一年四季的生活脚步,深入村庄,深入农户,走进张琳及其家人的生活、内心,用心交往,建立友情。从张琳着眼,以人带事,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人、熟悉人,从人物的纠葛中寻找故事,走进故事,写出故事。无论养猪、种地、任企业副总、农闲打打零工、读读书吟吟诗、练练书法、写写对联,还是做点小买卖、打墙盖屋、帮工助力、红白喜事、升学生子、人情往来等系列活动,都是以时间为顺序,围绕张琳性格的刻画而带出来的。许先生用切取的方法,摄取其最有价值的生活故事,展现其品质,反映其风貌。张琳种地收支账的故事,用这些基本简单的数字语言去描述农民种地的成本与收获情况,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收支账,虽然仅仅是张琳种地的一个“点”,但能以点带面,准确描写了农民的情绪,如实反映了农民的声音,及时回答了农民最关切的问题,蕴含着比诗画更美的意韵,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报告文学是要用事实说话的,《田园报告》中的很多事实,是用数字来描述的,通过推算、分析、研究这些数字,找出当时制约农村农业发展之瓶颈,启迪有识之士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既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又具有典型性、生动性。
作者简介
王玉京,日照市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中语会会员,高级讲师。先后供职于五莲一中、日照工校等单位。19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日照日报》《黄海晨刊》《语文报》《读写月报》《教书育人》《教育与职业》《中国诗歌报》《中华诗词月刊》《诗中国》多家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1000余篇首。
END
✦✦
编辑:丁连相 校对审核:丁明辉
本期制作: 网网 摄影: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