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零的花环
(散文)
作者:陈干才
隆隆的炮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平静。
炮弹拖着长长的火焰,铺天盖地,咆哮着扑向敌人的阵地。
刹那时,飞沙走石,弹雨横飞,火光冲天。
顷刻间,敌人多年苦心经营的沿河防线化为乌有。
中国以雷霆行动告诉世界:对犯我中华的挑衅者,只能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对话。
沿红河南岸的230高地,是越谷柳地区的门户,敌军设置了三层交叉火力网,明碉暗堡星罗棋布。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凌晨,我边防军某团“尖刀连”在连长刘建荣带领下,趁着夜暗,悄无声息的乘轻舟渡过红河,向230高地疾进。尖刀连要在大部队进攻作战发起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230高地,控制滩头阵地,保障主力部队安全渡河。
刘建荣,一九七一年入伍,一九七八年五月任连长。战前,师首长将抗日战争时期缴获得一把军刀赠送给刘建荣,勉励他杀敌立功。
刘连长带领尖刀连迅速登上230高地前的一个小山脊。凌晨四时许,尖刀连兵分三路,向230高地之敌发动了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敌人居高临下,以高平两用机枪、轻重机枪火力封锁了所有上山的通道,尖刀连多次进攻受挫,伤亡惨重。
刘连长命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诱使敌人暗火力点提前暴露位置,并指挥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打掉了敌人多处火力点。
刘连长一马当先,带领尖刀连向230高地主峰猛攻,眼看就要登上主峰,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刘连长的左膀和腿部,他强忍着剧烈的伤痛,朝敌人扔去两枚手榴弹,敌人的又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刘连长倒下了。
刘建荣用生命践行了“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钢铁誓言,牺牲时26岁。
“为连长报仇!”“冲啊…!”“杀呀…!”群情激愤的战友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了上去。
尖刀连从多个方向攻上了主峰,消灭了敌人。随后,主力部队踏过滩头,踏过230高地,向敌纵深挺进!
听着歌唱家董文华那首《血染的风采》,那饱满的声情,优美的旋律,让人几多感慨,几多陶醉,几多浪漫。然而回归现实,无情的战火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惨烈啊!
先祖“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深深根植于国人的灵魂,人们不愿战争,但是,如果被强盗拿枪顶住胸口,拿刀架住脖子,那只能选择亮剑!
战友们将师首长送他的那把军刀祭在他的墓碑前。
未婚妻满怀悲愤崇敬之情从四川来到南疆,为他祭上一束象征爱情的花环。
团宣传干事来连队采访,一篇《军刀与花环》登上了军报。
军报记者李存葆到部队采风,不久,一部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面世,英雄“梁三喜”成为了那一代中国军人的楷模。
那束美丽的花环,见证了那一代中国军人的执着、奉献,诠释了那一代中国军人献身报国的大无畏英雄气慨。
愿美丽的花环永飘芳香!
【注】刘建荣连长牺牲后,上级为他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带领的步兵一一一团四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自卫还击先锋连”称号。
刘建荣安葬于云南屏边水冲子烈士陵园。
【作者简介】陈干才,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人,1974年12月参军,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15年退休。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仿佛发生在昨天的那点事…》,军旅小说《血红的山茶花》、《老兵日记》,报告文学《我是一个兵》、《钢与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