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雀的前世今生
孔雀寓意着聪明、善良、自由、和平。孔雀象征着吉祥、幸福、高洁华贵,同时也表示长寿之意,百鸟之王,它和人类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孔雀在艺术、传说、文学和宗教上久负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孔雀象征赫拉女神。在中国和日本,孔雀被视为优美和才华的体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与青睐。
对于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孔雀是神圣的,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象征着阴阳结合以及和谐的女性容貌。经常描述如来佛主骑着开屏的孔雀,正像鸟吞掉小蛇和其他害虫一样,佛祖跨着他的仙鸟也给人间消灾解难。同时,孔雀的覆羽很早就用作印度教和佛教的装饰物。
早期基督徒认为孔雀是救世主耶稣复活的象征,经常把它刻画在地下墓窟的墙壁上和镶嵌在早期教学的拼花图案中,同时在他们的服饰上也使用很多孔雀羽毛。
铜孔雀(云南省博物馆)
孔雀形铜镇(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人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 ,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布里哈德拉塔被大臣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的政权。
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先生创作了《孔雀胆》,由于这个话剧广泛演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剧本反映的就是元末发生在昆明的段功和阿盖公主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它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雀之灵》让她成为无可替代的『孔雀公主』。绚丽的舞台搭配婀娜的舞姿,营造了独属于《孔雀》的夏日美感。这种美是对生命的敬仰,它美得惊心动魄也美得细腻委婉,只有身临现场才能感受到它的震撼。
关于未 君
21岁首次在《人民日报》《深圳商报》发表中国画作品;26岁在深圳书城展览馆举办第一次个展,同年,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首次出版文学集《欲望的城市》;28岁首次签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画廊达两年;30岁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就读,期间,作品首次入选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32岁应聘至广东某本科院校艺术系任专业教师,任美术学教研室主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34岁放弃优厚工作离职赴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艺术家至今。
未君,1973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益阳,民主党派人士,林凡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院委,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现生活于北京和长沙,自由职业艺术家。
研究方向: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基础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著作出版:出版文学集《欲望的城市》(内蒙古远方出版社),艺术文集《当代美术名家工作室文献研究/紫陌醉羽》(江西美术出版社),艺术随笔集《当代作家精品 • 沿着花开的声音去等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及《未君写意花鸟画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未君花鸟画作品精选》(天津杨柳青画社),《跟名家学技法/ 名家未君工笔花鸟》(山东美术出版社),《当代学院派名家作品精选/ 未君画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唯美白描精选 • 未君—热带植物》(一套三本,福建美术出版社),《从写生到创作 • 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福建美术出版社)等学术专著二十余种。
参加展览:作品先后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作品展,第三届青年中国画年展,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作品展,全国第八届工笔画作品展,2007年、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一届工笔画作品展,2014、2016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全国巡回展,湖南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实验与探索—2022湖南省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等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及省内大展四十余次。
个人画展:自1999年始先后在广东深圳书城、东莞长安图书馆、四川自贡历史博物馆、江苏常州刘海粟美术馆、深圳鹏宝轩美术馆、长沙逸画廊、常州淹城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
论文发表: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中国》;及《艺术·生活》《新视觉艺术》《画界》《书画世界》《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刊物:曾主编《国画收藏》杂志近十年,主编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刊《丹青报》《中国工笔画学会简讯》多期,参与担任《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编审;主编以及担任责任编辑的刊物还有《南方艺术报》,深圳《人在旅途》杂志等。
意 外 的 慰 籍
2012年4月,在某种机缘之下,我正式拜入当代工笔画大家林凡先生门下。7月,我和一些朋友驱车从家乡长沙出发去江西婺源看望客居在此的林凡先生。期间,婺源的朋友借我一台车,我带着先生坐在我的副驾驶座上,一边欣赏婺源的农村美景,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因先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他说:“你画的背景里可以加点墨”,因此改变了我整个画风和创作方向。但当时对于先生这句话我也没记在心里,几天后,我回到北京,在回京的路上,便突然想起先生说过的那句话,并仔细揣摩,似乎获得 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慰籍,因为我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之前,我一直崇尚宋人折枝花鸟画,我的画里几乎看不到背景。再次创作时,林凡先生的那句话一直萦绕在心头,于是,我开始创作以孔雀为主要题材的一批花鸟画,而且每幅作品均构思出深邃的背景和空间关系,由此确立了我这十余年的绘画风格。我形容这样的作品像诗,像散文,更要像小说。因为诗歌总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散文更注重那种不紧不慢的抒情方式,而小说必须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源于热爱文学养成的思维模式,我更是注重每一幅作品的迥异,每一幅作品都要换一种角度重新思考,拒绝千篇一律。我想,洁白的宣纸是有温度的,有生命力的,你要慢慢地去触摸它,了解它,重视它,才会明白它的宿命在哪里?当你完全可以驾驭它的整个空间,你才会获得如释重负的喜悦,获得由内到外的情感体验。
我敢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华,很少有人天生就才华横溢,没必要今天羡慕这个,明天模仿那个,继而失去了自己,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坚持做自己,坚持探索,坚持获得自信,坚守自己的梦想。在坚持中无论你经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生活与创作源泉,如果你能寻找到你的灵感来源,你就能唤醒你沉睡的创造力。
世界上没有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有妥协,如果有失去,我想,那才是一个成熟艺术家最真实的表现。你的痛苦、彷徨,寂寞,终究会换来意外的一种境遇,或许转角,就可以遇到一只美丽的孔雀,遇到一座带给你欢乐的花园。它是我的,也是你的。
而我要做的,就是慢慢地,慢慢地画出孔雀的样子。
未君 2023年2月
作品欣赏:
未君《故园桂子落秋风》 69cm×65cm 2022年
未君《花开有年》74cm×70cm 2022年
未君《春的向往》68cm×69cm 2020年
未君《知音》68cm×50cm 2022年
未君《欢乐时光》180cm×150cm 2020年
未君《花开见佛》162.5cm×103cm 2020年
未君《梦里秋山》136cm×68cm 2017年
未君《暮云深处听潺湲》138cm×70cm 2017年
未君《老树新枝》136cmx69cm 2014年
未君《却疑春翠》 134cmx68cm 2014年
未君《金英翠萼带春寒》162cmx898cm 2014年
未君《登高望远》138cm×69cm 2021年
未君《几度烟雨又落花》138cm×69cm 2014年
未君《雨后初晴》138cm×69cm 2014年
未君《溪水潺潺向东去》164cm×104cm 2021年
未君《有鱼自远方来》164cm×104cm 2021年
未君《却道斜阳依旧》1384cm×68cm 2013年
未君《迎春》1384cm×68cm 2015年
未君《寻寻觅觅总是你》138cm╳68cm 2014年
未君《桃源结义》 124cm×84cm 2022年
未君《三月春早》134cm×84cm 2022年
未君《如影相随》 134cm×84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