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追溯疙瘩楼之源》
作者/侃珂
合诵/相逢一笑•大梅
音乐合成/大梅

一座始建于1937年的疙瘩楼,矗立在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与睦南道交口,成为五大道小洋楼旅游景区的代表性建筑。它是由英国先农公司投资建造,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鲍乃弟设计的三层半八门砖木结构联体洋楼,建筑面积六千四百多平方米,具有浓郁地意大利风格的联排别墅式公寓,镶嵌着一段英租界遗留下的国耻记忆和近现代重要的历史遗迹。
当年,颇有商业头脑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鲍乃弟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发现:“一种由西青龙潭某窑厂烧制后而变形的疙瘩硫缸砖难以销售,且砖烧得时间长,而比耐火钢砖还要坚硬,盖楼肯定结实”。正好符合他设计的联排别墅式洋楼建筑需要。

于是,保罗·鲍乃弟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将这些疙瘩硫缸砖从窑厂全部买了下来。并亲自监督施工,故意将那些疙瘩状硫缸砖砌在墙面的外檐,有规律地突出那些奇丑无比的“疙瘩”状风格。与那些圆拱半凹形悬挑的曲尺形阳台,那些镶嵌着浪花窗框和串串珍珠护栏,那些绞绳状的所罗门石柱,演绎着意大利古典建筑典雅华贵的设计风范。随着该楼竣工之后,其旮瘩楼的称谓由此名声大噪,远近闻名。很多商界、政界、文化名人和中产阶级人士荟萃,或买或租住于此公寓。也使旮瘩楼的设计师和投资人保罗·鲍乃弟,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我国著名京剧大师,“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先生,曾经在旮瘩楼购买房屋作为来津演出的私人寓所,现在门牌285号的住宅,就是他在津居住的故居。这里有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牌,由此成为每年旅游季节,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纷纷在游赏之时,选拍各种不同角度的疙瘩楼外景照片。

二十世纪末期,是谁将疙瘩楼北边把角处的三个门栋房屋,变成类似瓷房子装饰风格的某家酒店,在旮瘩楼建筑的围墙,窗台,楼门等处的外檐,贴满古旧瓷片、瓷瓶、人物或动物雕塑,大打“能吃的博物馆”的广告效应;是谁违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法律规定,私自对不可移动建筑文物进行拆改装饰。由此引起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提出各种质疑,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成酒店停业待查,等待法院做出审判决定。
如今,闻名遐迩的天津疙瘩楼,已经成为五大道小洋楼建筑地标景观之一,不知道吸引多少中外游客,到此浏览寻觅古瓷碎片装修的酒店,与原来疙瘩楼旧址,究竟那些不同之处的答案?由此也成为游客网红拍照景观。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