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理》
我欲乘风滇西去,
洱海畔,古城边,蝴蝶泉旁
鱼儿跃,鸟儿飞,花儿鸣
伊人在何方?
徽商会,中农大,云机协
一行数人采风忙。
故人归,乡贤候,把酒言欢
不知宫阙上,还有几人识?
昨日梅花倩影犹在,
今朝大微时代依旧,
正风华。
《情人节札记》文/罗苴子
昨儿,
应中农云农一众教授之邀
前往洱海古生村科技小院
与云南涉农机三大学(协)会
三所高校相关学院专家教授
一起参加一高峰论坛
集思广益欲打造高原湖泊
农业绿色发展之大理模式
中农康锁倩,马骋芳,杨一帆
三位研究生参与接待。
他们入院已然一年有余
其中,小马是山西临汾人
而我部队系解放临汾城的一劲旅
被徐帅授予“光荣的临汾旅”之誉
在这苍山洱海之间遇见可诉人
难得有缘
入驻格林客栈
目光所及,皆为洱海
前有龙王庙,后有福海寺
耳畔更有响起
大大站在“五朵金花”旁
叮嘱的那些话儿
——这是一块福地
情人节的倩影闪烁着朋友圈
好多人的春天来了。
而她之于我
依然是冬天
谨以这些句子
携心中所思难以描摹的一份美好
权作一份情人节礼物
献给在水一方的伊人
没有999朵玫瑰
没有N克拉钻石
没有翡翠玉器
未知,她是否笑纳
亦或予以不屑?
《张福锁的洱海情》文/罗苴子
走进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庭院
耳膜被一位叫张福锁的院士之名
磨破了
无论是“长江学者”韩鲁佳教授
还是入驻小院的20家高校师生
亦或顺丰洱海环保董事长钟顺和
更有大理州农业农村局长周晓芳
让人领略未见其人便闻其名之实
总书记一句“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
牵动着华夏数千万高校师生的心
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笋般
茁壮成长了1049家
覆盖全国大小城市
而古生村科技小院便是云南32家的缩影
她是张院士和来自各地多所高校300多位高校师生
智慧能量与辛勤汗水的结晶
打造洱海流域生态环保
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科技赋能,人才支撑
实现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样板
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实现共同致富之路……
这片肥沃的土地哺育出
荣江云梗37号/46号/48号+油菜
烤烟+油菜
蚕豆,紫色莴笋,菜苔*4
均直奔氮盈余磷盈余达标主色调
同步终现亩产值达一万元
此刻
耳畔想起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之歌
眼前浮现出
张福锁院士和他团队高唱凯歌的喜悦之情
脑海中凸显
洱海流域百姓丰收盛况及生态文明的繁荣昌盛景象
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
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
大微时代缘携张院士
誓将菌群福结人世间
《科技小院》文/罗苴子
新时代下
很多事物都会突破我们的认知
科技小院便是之一
此前
对于这个词汇一无所知
不了解其作用或功能
亦不知道其人员组成或成效
直至来到大理古生村
方晓她是为振兴乡村作赋能
古生村,烟草,乡愁
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等科技小院
参观完
古生村科技小院
萌生一丝思考
这些科技小院仅靠科研人士
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并不够
更需要社会多维给予赋能
全国1039个类似科技小院
我们可以当作一个个根据地
即可让她们履行政府职能
又可以把她们看作一个个企业
成立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这座堡垒或阵地的同时
亦需要组建另外一下架构
譬如,
首席战略官,首席执行官
首席技术官,首席市场官
首席法务官,首席品牌官……
以期,
让每一名小院成员发挥所长
让每一位师生在田野里成长
让每一亩土地实现自身价值
还需要组建一站式服务机构
比如,
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古生中心
精准服务洱海流域生态有机产品
有机、欧盟认证,地理标识申报
全力提升品牌价值体系建设
最需要组建一块舆论阵地
借助央、省、市、商、新媒矩阵
宣传推介科技小院及其孕育的孩子
让社会大众所熟知
让区域百姓所认同
让辖区官员所支持
科技小院啊
期待着你们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全国开
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嘱托
为了助力全国乡村振兴
为了实现各民族同胞共同富裕
融合荟聚
携手共进
奋发向上
一路狂飙
作者:罗苴子
责编:吴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