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杨老庄的名人(上)
作者:二月微风
播讲:黎明

60年代初,五十多岁的皮匠杨老七,已经是杨老庄的名人了。他既不是达官贵人,也不是村干部;但是,这位贫困单身汉在村民的眼里是个“活宝”,小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他。
那时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杨老庄的村民们喜欢根据人的特征,或逸闻趣事给对方起绰号。有时甚至反其意而起之,以增加笑料。
队长那位上三年学的公子起绰号曰“李圣人”、会计的儿子杨武,脸赤红起外号叫“杨火头”、李疙瘩的儿子腿瘸称“李好腿”……总之人人有绰号。杨老七的绰号最多,他有三个桂冠:“杨老喷”、“杨外行”、“杨起脚”(简称杨脚)并且皆有据可考——有来历,有趣事。
旧社会,杨老七父母及姐兄皆亡,只有他命大活下来了。他瘦高个,长脸盘大眼睛。常年喜欢系一条灰青色布腰带,据他说能抗饥寒增气力。他乐观活泼,虽然肚子里没有点滴墨水,但记性特别好,戏文故事一听就印在脑子里,并且能添油加醋地杜撰。闲暇时很能东拉西扯,口若悬河,说一嘴白沫也不知道累。因此,人们称他“杨老喷”。
冬天,在生产队的牛屋里,大家围着一堆火,听他说黄天霸、窦尔敦,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说五鼠闹东京,讲桃园三结义、孙悟空大闹天宫……什么“话说唐王偶做一梦:日出逍遥一点红,飘飘荡荡影无踪,三岁孩子值千斤,保主跨海去争东……”、什么“高山点灯明头大,海里栽花有根恒……”、什么“我单枪匹马纵横天下,何只曹操,等他安下营寨,我亲自把他活捉过来!……”简直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大人小孩都听得入了迷。红红的火烤红了他们的脸,笑意也堆满了他们的脸,笑声传出了牛屋,传得很远很远。
春天,人们蹲在墙根晒太阳,小孩子们解开扣子捉完虱子后围着他,缠着让他讲故事。杨老七有时不想说戏文了,净对孩子们随口胡喷!他说,天上飞机会下蛋,全下大白蛋,落地就成大娃娃了。飞机上的飞行员如果饿了,他妈在地上一喊,娃子回家吃饭啦!飞机就带着飞行员下来了。小孩子们瞪大眼睛听着,就信以为真了。
更让孩子们感觉好奇又吃惊的是他讲火车“吃人”的情景。他说洛阳的火车响声如炸雷,大吼一声能吃人。它爬着飞跑,站起来跑得更快。平时就用大铁链子栓着……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胆小的真想躲起来。大家肚子咕咕叫也不知道饿了。以至于有的小孩回家晚了,屁股蛋上留下了母亲的巴掌印。可是到了半晌,为了不让孩子闹着要东西吃,家长会主动说:“去吧,去吧!找你老喷大爷听瞎话去。”
杨老七人缘好,不仅能喷,还身怀熟制毛皮和割皮条的绝技。人们正话反说称他叫“杨外行”。
他早年家贫如洗,外出学会这种手艺。关于怎样清洗浸泡毛皮、怎样兑芒硝兑石灰水、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如何掌握熟制时的水温等等,他都了如指掌,无比娴熟。他熟制的皮子做狗皮褥子羊皮袄从来不脱毛,老年人特别喜欢。他制的牛皮割出的皮条皮带,不裂不断,经久耐用。特别是皮条、鞭梢,赶车的系在鞭杆子上,赶车时用力一扬一甩,声音“啪啪啪”地脆响,骡马就飞跑起来。赶车人特别自豪欢喜。
冬天是农闲季节。杨老七就外出,给人家制皮子、割皮条。他带上工具原料同时还带两件“宝”:便壶(俗称夜壶)和记录本。只见他身穿一件宽松的老棉袄,解开上衣扣子胸前放一个便壶,再系一条青灰色布腰带。一看胸前比孕妇的肚子还大呢!(他觉得天冷尿急尿频,冬天上厕所不方便)
只见他再把记录本子往怀里一揣就出发了。别看杨老七脑子记性好,但一听到数字就头疼,脑子就像倒入一盆浆糊,糊得不透缝。不管到哪里,他就让识字人替他算账,把制皮割皮条的数量和钱数写在记录本子的背面。
而记录本的正面用处更大了。记录着他一生的积累。他走乡串户,把听到的治病良方都让人记录下来。用他的话说是要“积福行善”。有的人被他的行为感动了,把祖传秘方也传给他。这些民间偏方真管用,谁如果有什么病,一看他的本子,对症用方准治愈。
有一年,当地湿热特别大。很多人脖子后出小疙瘩流黄水,皮肤颜色鲜红,溃烂难愈合,又灼热又肿痛,又奇痒又难受,睡觉都很困难。这种病俗称脑后发、对口疮、黄水疮等等(中医学名脑疽,西医名痈)若毒邪内攻,易伤脑髓,导致神智昏馈,严重时危及生命。
杨老七把自己收集的秘方献出来。并逢人都说:“这是我早年外出制皮时,一位孤寡老人对我说的祖传秘方,大白、大风子各一两,花椒、硫磺各半两,用醋泡3~7天,外用涂抹疮上,一天几次,很快就好了!哈哈……保管你脖子不疼了!”
真的,用这个秘方,患“对口疮”(疮与口相对故有此名)的病人治一个好一个。大家高兴地啧啧称赞:“杨外行啊,真的名不虚传!杨外行真不是个外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