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16)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东湖山风光美如画
姜 诗
东湖山公园位于德阳城东小山门东湖山内,是一个山奇水绝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城市公园。园内拥有800亩以上的森林,400亩左右的绿地。东湖山山势奇绝,群峰竞秀,由于山的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为凤翥,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直到1964年在山上修建东湖水库以后,才改称东湖山。山上香樟翳翳,翠柏森森,鸟声盈盈,红花艳艳,万树浓荫,十里花香,为德阳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绿色空间,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是德阳城市景观新形象的集中代表,被誉为德阳城郊的森林绿肺、精美的山水画廊。
多年以来,德阳市民对东湖山公园情深意厚,他们热爱这里的山光水色,珍视山上的花草树木。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为东湖山增光添彩,“让东湖山重现青春魅力”的美好愿望,2006年初春,市政府以过人的胆识同魄力投入巨额资金综合整治东湖山公园。
城建局重点办在打造东湖山公园时,坚持全新的园林建造理念,采用全新的园林绿化模式,坚持景观生态化、人文化、诗意化的高标准,不断提升东湖山公园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水准,要求每个景点做到个性突出,特色鲜明,景点与景点统一协调,和谐一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辛劳,终于把东湖山这片风光旖旎的人间佳境,建成了山水明净的绿色生态园。
为精确描绘重新改建以后东湖山公园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迷人景色,笔者曾先后五次遍游东湖山公园的各个景点,在林间静观默想,呼吸山上特有的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仔细观赏山上葱茏的绿树,烂漫的山花,茸茸的绿草,深入了解山上的文物古迹,从而写成这篇记游性的文字。
走进公园南大门,映入游人视野的第一个景观是富有诗意的丹井流霞,只见一股清泉从龙嘴里飞珠溅玉似的喷射而出,这清洌而又甘甜的泉水,有着消灾去病的神奇功效。那么这个景观为什么要叫丹井流霞呢?这同山顶玉泉观供奉的许真君密切相关。我们从德阳史志上获悉“丹井流霞”系德阳八景之一,丹井原在德阳东门外一油房内,据传是东晋是许真君取水炼丹的一口井。城建人别开生面,采用景点移位的方法,把丹井移到许逊当年修仙悟道的东湖山内,到也合乎情理。各位游客来到这里不妨张开想像的翅膀,畅想一下这异乎寻常的奇妙景象:一轮红日从东湖山上冉冉升起,丹井上方泛出万道霞光。丹井中经许逊点化,蕴含着种种祥瑞的清泉,将带给每个饮用者无限的福泽。各位游客不妨尝一尝这丹井的水,就可以知道它的味道究竟有多么鲜美。
紧靠着丹井流霞的景点是流泉飞瀑,亲水平台和廊桥听蝉。再往上行,就到了气象万千的天一广场。天一广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气,是大开大合,这里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园内观光车的始发站。游人来到这里稍事休息以后,便可按各自的兴趣,选择是坐电瓶车上山或是靠双脚从开满鲜花的小径步行登山。为让游客养眼怡心,城建人在广场边上的花圃里栽种了很多供观赏的佳木奇花,主要有含苞怒放的日本樱花和云南山茶。
从天一广场上行,很快来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曲桥风荷。顾名思义,曲桥风荷是在一个荷塘上边架着一座造型别致,曲折多姿的木桥。那长方形的荷塘里盛开着朵朵荷花,一阵微风吹过,便传来一缕缕幽幽的荷香。这曲桥风荷创意很妙,它妙就妙在能引发你很自然地联想到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荷塘月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能让你在这里驻足流连。
看罢如诗如画的荷塘,再朝上走,你就来到独具魅力的海棠报春。在这片海棠园里汇聚着铁脚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垂枝海棠等各种珍稀品种。每当春风送暖,柳丝吐翠的时节,这里的海棠就笑脸迎人。只见一枝枝红似火,艳苦霞的海棠花在春风中烂漫开放,仿佛把整个天地都染成红彤彤的一片。海棠是报春使者,春姑娘的笑靥。
看罢海棠报春,继续上行,便来到函谷广场。广场上方塑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的大型雕塑。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千百年来,道教深深地扎根在群众之中,具有极深厚的群众基础,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我们德阳,东湖山更是道教的发祥地,是道教的圣地灵土,道教四大真君之一的许逊,就是在东湖山玉皇观修成正果、白日飞升的。在函谷广场的上方,刻着道家的传世经典《道德经》,这是一部闪烁着思想火花、辉耀着智慧光芒的奇书。从造型上看,这石刻经文非常美观,非常醒目,它高二米,长约八十米,酷似一个缓缓展开、等待阅读的竹简。“景区的魅力在文化”,如果你耐下心来,把《道德经》从头到尾阅读一遍,你会从中吸取很多智慧,受到很多启迪同感悟,你会变得心胸开阔,你会变得更达观更潇洒。
看罢《道德经》,通过东湖边上一段花木掩映的木栈道,便来到古朴自然富有野趣的竹林夜雨。城建人在打造东湖山公园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景观同环境和谐一致的造园理念。他们因地制宜,在一个地形较矮,用来过水的小山洼里,以原有的竹林为基础,再栽种一些斑竹、楠竹、紫竹、琴丝竹、湘妃竹、凤尾竹……使之变成一个翠竹青青的绿色园林。“竹林夜雨”虽然不属于德阳地方志中所提到的“德阳八景”,但它深受文人学者的喜爱。也就列入到德阳风光优美的胜景之内。城建人巧就巧在能因势就势,把诗意融入景区建设,他们点石成金,把一个原来并不起眼的竹园,精心刻意地打造成:“翠云滚滚绿浪欢,生意欣欣美无限”的生态园。别具风情的竹林夜雨为游客营造了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充分领略“风吹竹叶沙沙响,疑是夜半下雨来”的无穷妙趣。
竹林夜雨赏心悦目,游客在这里尽情观赏以后,继续前行,经过湖边上的长亭听涛,就来到热带风情沙滩。
人们常说:“山无水不秀,凤翥山自从修建了东湖以后,山变得更青,景变得更美”。游客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蓝天远树、清清的湖水,银白的沙滩,阳光是那样灿烂,空气是那样清新,凤尾竹下一对对漫步的情侣,沙滩边上的长廊中坐着一伙伙欢笑的人群。成人可以在这里观山望水,小孩可以在这里踏浪戏沙,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享受山水之乐,可以玩得很开心很惬意,达到忘情忘我的境界。
离开热带风情沙滩,经过运动休闲中心,便来到玉皇观下面的老子八十一化身长廊。
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神通广大的活神仙。八十一化身雕像建在玉皇观西侧一个长四十多米的堡坎边上。整个长廊由八十四块石雕组合而成,着重表现老子千方百计传教布道的情景。据说老子曾经化成八十一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演习道法、普度众生。这些石雕事故性强,宣扬的是改恶向善的思想,兼之刀法娴熟、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所以深受游人喜爱。
沿八十一化身长廊,再往前行,便来到古戏台。古台戏位于玉皇观下方,它始建于东晋,清光绪十七年重建,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伴随着玉皇观度过了漫长岁月,见证了玉皇观的历史变迁。它具有川派建筑飘逸轻巧的特色,虽然饱经岁月沧桑,可而今修葺一新,变得堂皇而又壮观。遥想玉皇观香火极盛时期的古戏台,它以庙会演出,大众娱乐的方式吸引广大游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娱乐群众身心,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一位作家描写古戏台:“你看那巍巍古戏台,艺人在这里扮古扮今;扮出风情万种;忽正忽邪,演绎人间万象。你看那台下广场,俊男靓女人潮汹涌,呼朋引伴,笑声响亮。小吃杂耍,应有尽有,寂静山林变成了欢乐海洋。”古戏台周围,妆点着川剧人物脸谱同川戏情景雕塑。
从古戏台正对面上行,就来到了一代天师发源圣地,闻名遐迩的玉皇观。玉皇观位于东湖山叠翠峰顶,是道教在四川境内最重要的圣地之一。始建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至今近两千年。是一代天师许真君(真君原名许逊,系道教净明派开山祖师)的发源圣地。这里殿阁恢宏,香火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前人赞美这里说:“天府之脉神仙境,甘露常洒润古今;一代天师发源地,千古流芳许真君。”
许逊一片善心,感动天地,济世救人,功德无量。他留给后世的“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真言,至今闪耀着发人警醒的思想光芒。
下玉皇观,再往北进,就来到眺庞楼。当年修建眺庞楼是凭吊古人,是为了表达对三国历史人物庞统的怀念同景仰。眺庞楼很高,视野开阔,登上眺庞楼纵目四望,四面风光尽收眼底。北眺白马雄关,庞统英名千古壮;南瞰三星宝堆,奇珍异宝放光芒;西望孝泉古镇,一门三孝感天地;东观铜山古城,苏氏翰墨永留香……
德阳市领导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下决心重新打造东湖山,德阳规划建设局在景区综合整治中始终强调要突出景区的文化内涵。他们在东湖山公园的打造过程中,精心保护原有的名胜古迹,着意妆点园中的山水风物。他们决心要让现代文化的光辉照射到每一个景区,每一个景点,使优美的自然山水同典雅的文化韵味,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2007年绿春

桃红柳绿看旌湖
姜诗
春暖花开,和风轻拂,正是游春赏花的好时光。近几年来,退休在家喝清茶,有充裕的时间和闲适的心境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同文友一道,先后观赏了成都龙泉驿的桃花,广汉松林镇的桃花、东湖山公园的桃花、汉旺镇的梨花、通江的梨花……但给我留下最佳印象的还是旌湖两岸那如火如霞、满目芳菲的桃花。在旌湖边上看桃花,自有其独特的韵味,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受。
旌湖是旌城建设者的得意之作,是关系着政府形象和公众福利的民心工程。它象一面闪光的明镜,镶嵌在德阳旧城区与新开发的河东新城区的交接处。这里原先是水源枯竭,河床干涸,已逐渐沦落为荒河滩的绵远河。德阳市委和政府为造福民众,实施了以“蓝天、碧水、绿地”为目标的环境美化工程,拨出专项经费改造绵远河。建设者们按照“高标准、高规格、高品味”的要求,在河两岸修建了既坚固又美观的防洪堤坎,在下游修建了专门用来蓄水放水的控制闸门,并且从都江堰引来清亮清亮的水。这样一来,昔日荒凉冷落。无人问津的绵远河,一下子变成了碧波荡漾、波平如镜的人工湖。为把旌湖装扮得更加光彩动人,园林部门的工人们不辞辛劳,在湖的东西两侧开石垦土,精心栽培了各种花草树木,于是旌湖两岸就有了个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青之草,有了一湖春水,满路花光,有了花的清香,鸟的鸣叫,人之欢笑,出现了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湖滨公园。自此每天来旌湖边上观光赏景,锻炼散心的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难怪有人套用苏东坡赞美荔枝的诗仿写出:“日绕旌湖转两圈,乐意长作德阳人。”
当你漫步旌湖两岸,仿佛置身在绿树红花织成的锦绣画廊中,真个是满目芳菲,一片明媚,真个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那红帘翠幔令人目酣神醉;那芳草绿茵令人心摇神驰。园林工人精心安排,巧手布置,把沿湖两岸的每一段,每一片都妆点得很有特色,很有个性,不是说一步一景,至少可以说是一片一景。有的片区以喷锦吐霞的桃花为主;有的片区以美艳绝伦的樱花为主;有的片区以花光烁烁的海棠、明丽照人的芙蓉为主;有的片区以清幽淡远的蜡梅为主······真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每一个片区都是那样清新,那样亮丽,那样精彩,那样赏心悦目。
在旌湖边上赏桃花,贵在一个随意,美在一个自在。不象到龙泉驿等地看桃花,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要筹划去来的交通工具。在这里看桃花,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条件限制,天天可去,时时可看,想去就去,说走就走,不用买门票,勿需花车费。如果你赏花观景走累了,尽可以坐下来歇上一歇。湖边上可供你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多啦。树荫下专供游人歇息的休闲椅可坐;花丛间从绵远河中抬上来的卧牛青石可坐可躺;堤坎上面那式样美观的石栏杆同样可坐,坐在花前树间,花香浮动,凉风悠悠,可开心啦。
花木赏心,湖水怡情。春暖花开的时节,漫步在湖滨花枝树影铺成的林荫道上,只见红桃绿柳交相辉映。两株桃树中间,间种一株柳树,它们密密交织,相依相伴,不离不分。柳枝长发飘飘,迎风而舞;桃花灿若明霞,迎人而笑。那迎着春阳灼灼开放的桃树,花叶疏密有致,色彩深浅各异,花形不尽相同。有的桃花浓艳得象火一般,花儿一朵朵紧挨在一起,连成一串,一嘟噜一嘟噜地有如一串串现炸成的冰糖葫芦。有的桃花色彩较浅,粉红粉红的,一朵一朵挤在一起,就象一个个小铃铛,风一吹,四下里都能听到美妙悦耳的铃声。在这里,每一树桃花都开得很美艳,很烂漫,开得来畅心适意,明丽照人。那浓浓的色,幽幽的香,令人心旷神怡。
在旌湖边上赏桃花,尽管没有时间限制,旭日东升的清晨可去,晚霞如锦的黄昏也可去,但是最理想的观赏时间还是在雨后。此时,雨过天晴,天空碧蓝如洗,在蓝宝石一样明丽的天空映照下,不仅花草树木象刚沐浴一般,分外清新,就连在湖边上的石栏杆以及树荫下的水泥地面,也象刚擦拭过的玻璃一般闪着亮光。那一排排含烟带露的垂柳,茵茵吐绿;那一树树红雨飞香的桃花,笑意盈盈,那黄桷树上挺秀的树叶,吐着鲜嫩的翠绿。只见湖滨上到处是融融的春意,到处是缤纷绚丽的色彩。当我漫步在雨后的林荫道上,穿行在红帘翠幔之间。沁人心脾的清香随风而来,眼前生机无限,胸中一片明净。那徐徐吹来的清风,“似与游人洗图尘。”只觉得身神俱爽,尘虑尽消。
人们常说:“自然的美才是至高的美。”在喧嚣嘈杂,钢筋水泥铺就的城市边缘,有这样优美宁静的湖滨公园,有这样繁花似锦的彩色世界,真是德阳人的福气。这样开阔的绿野,这样少见的清新,更令外地来德阳参观考察的人欣慕,在观赏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旌湖的湖美花美,旌湖建设者的心灵更美。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心设计,巧手栽培,就没有今天旌湖那一片醉人的景致,也就没有赏花人的欢声笑语,身为德阳人的我们也就少了一份得意与自豪。
此文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第七辑、《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四辑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