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名家孟宪法老师的佳作 《姥姥》(766辑)

姥姥
孟宪法
清明时节,想到了姥姥。
姥姥活了九十四岁,还因此载入了沾化县志寿星谱。
姥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姥爷二十七岁时,忽因病猝逝。姥姥从此孑然守寡,一人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姥姥有三个女儿,我娘和两个姨妈。姥爷去世时,我娘和小姨妈才四、五岁。姥姥既要操持家务,又要身为壮劳力忙于田里的劳作。家里没有男人,就如同塌了半边天。待到秋收农播时候,除了近房的舅父帮忙,就得雇佣外人。姥姥有心计,吃苦受累攒钱买了一头毛驴。一是为了家用,再就是村里没有牲畜的人来搭借毛驴,就可以帮着干一些农活,这就减轻了姥姥的一些负担。就这样,坚强的姥姥把三个女儿养大成人。姥姥“绝后”,没有儿子。姥姥一辈子却有十个顶天立地的外甥。
姥姥带着三个女儿最艰难的时候是那兵荒马乱的闹鬼子的岁月。一家人听到鬼子扫荡的枪声,就赶忙逃入庄稼地。有时,来不及逃跑,姥姥就拥着女儿们瑟缩在墙角里。有一次,姥姥和村里人正在给八路军做饭。鬼子忽然包围了村子,一场激烈的枪战沸腾了。姥姥带着女儿们冒着流弹,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去……
解放后,用姥姥的话说“自从共产党打下了天下”,姥姥成了“五包户”,吃的烧的不用愁了,全靠村里供应,每个月领取三十斤小麦和一些烧柴。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常年除了过年过节很少能吃得上面饭。可童年的我每次到姥姥家,总能解一通嘴馋。只见姥姥乐呵呵揭开锅,取出锅里的白面馒头或糖包子递给我,而后端坐在土炕上,安详地看着我大口大口地吃。姥姥住的是两间土平房,而外间房几乎垛满了村里给的烧柴。
姥姥八十多岁的时候,姥姥的姐姐,我的八十多岁的姨姥姥从邻村蹒跚着前来探望姥姥。走累了,就先在姥姥的过道里歇息。这时姥姥走出来,瞅了瞅说:“你这老太太从哪儿来的?不声不响坐俺这儿。”姨姥姥哑然失笑,还是没搭话。姥姥瞅了半天才明白是自己的老姐姐来看自己了。
姨姥姥是九十二岁去世的,而姥姥比自己的老姐姐更长寿。姥姥病危之时也没犯过糊涂。姥姥九十四岁那年的一天,忽口吐“预言”,下“通知”说自己快不行了,要两个女儿和外甥们守在身边。晚上,姥姥忽然说:“我走了,敞开屋门。临走前,我还想再喝点水。”母亲忙端过水碗,要用水勺舀给姥姥喝。姥姥摆摆手:“我自己能起来喝。”姥姥就执意坐起身子,喝了几口水,而后静静躺下来,闭上眼睛,溘然长逝。
春节时,舅父家二表哥来拜年。就让表哥捎了两包烧纸,代焚于姥姥坟前,以图心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