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派饭
文/于礼谦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更替,感觉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了重新找回小时候过年的味道,这不,今年春节,在市里过完大年初一,第二天我和妻子就回老家过年来了。刚一到家,就接到大姐的电话,让我们去她家吃午饭。令我没想到的是,午饭是那样的丰盛,一点都不比城市里差。你瞧!四四方方的一个饭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鸡、鸭、鱼、肉、螃蟹、大虾和各种小炒一应俱全。大家边吃边聊,话幸福,谢党恩,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午饭刚吃到一半,又接到了哥哥的电话,说晚上已包好了饺子,准备好了酒菜,还决定给我补办除夕酒呢。晚上,又连续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约我吃饭的。此时此刻,顿然间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吃派饭的情景,更想起了下乡干部到我家吃派饭时的那些人和事。这些画面,仿佛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的脑海里久久萦绕,是那样的亲切、温馨、幸福、有趣----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每年县里、公社里经常会派一些干部到各个大队,生产队驻队蹲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还十分落后,村子们没有收入来源,社员们的生活极度贫穷,部分家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儿。我们大队里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吃饭更是一大难题。于是,每逢县里干部、公社干部到大队调查了解农业生产、“政治运动”等情况,只好住在比较简陋的大队队部,吃饭便分派到各个生产小队,再由生产队派到社员家里解决。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很穷,吃饭问题便成了乡亲们的头等大事。平时自家吃糠咽菜也没什么,可要是招待上边来的“客人”,那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改善伙食了。我清晰地记得十岁那年,正是讲以阶级斗争为纲,唯成分论盛行的年月。吃派饭必须要成分好的家庭,而那些地主、富农,上中农成分的家庭还没有资格呢。因此,能轮上吃派饭的农家都感到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更是一件重要和高兴的事情。于是,为了招待好这些上面派来的人,各家各户都是想方设法,倾其所有,尽最大努力把饭菜做得味道可口,菜美饭香,让“客人”满意。当然,吃派饭,每个干部则需要给农家付饭钱的。每人每天向农户交一斤二两粮票,五角钱。 记得这年的秋收大忙季节,公社里派来两名干部到我们生产队里蹲点,督促秋收秋种。当时担任生产队政治队长的父亲,首当其冲,带头派到我家管饭。那天,接到管饭的通知后,母亲一时犯了愁,家里连一个玉米粒都没有,只有一簸箕红薯干。但为了让下乡干部吃饱吃好,母亲立即到邻居家借来了两升玉米糁,五个鸡蛋,到自家的小菜园里拔了一些新鲜蔬菜。早上便蒸了一大铁锅玉米糁饼子,炒了一盘豆角和韭菜鸡蛋。那位下乡干部利用饭前的间隙,查看了一下我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当看到我家家徒四壁,条件艰苦的情况后,深情地对我母亲说:“老嫂子呀,你们可不能把我当外人呀,家里有什么咱就吃什么,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千万不要给我另开“小灶”,那样可就见外了。再说,我来村里是指导农业生产,了解社员们对村里的真实想法的,不是来享福的----”。听了那位干部的一席话,纯朴善良的母亲感动得不知说啥好。她暗暗思忖:人家毕竟是“当官”的,是“城里人”,自己家再穷也不能让人家跟着受苦,更不能让人家和老百姓吃一样的饭呀!虽然那时我年龄尚小,还不懂事,但母亲的所思所想我都明明白白。我在为那两名下乡干部,不搞特殊,不摆架子,和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更为母亲的仁慈、善良所感染!
我永远忘不了1972年7月6日这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呢。这天,还在担任生产队政治队长的父亲,又将两名公社下乡干部安排在我家吃饭。母亲知道后,一吃过早饭就开始忙活开了。她还徒步几华里到公社的肉铺里买来了一斤猪肉,从小卖部里打了一斤散酒。回到家后,母亲就开始炒菜,烙饼。早早就把所有的东西摆上了饭桌,就等下乡干部来吃饭了。这时,刚刚放学回来的我,一踏进屋门,就看到客厅的餐桌上,摆放着诱人的菜肴。那香喷喷的红烧肉,那松软味香的炒鸡蛋,那鲜嫩的炒油菜,还有那又圆又大的烙饼,搞得比过年还丰盛呢。看着那一桌美味佳肴,一下子口水就流下来了。于是,我乘母亲在大门外等候客人的间隙,马上找来碗筷,从每个菜碟中夹了一部分菜,抄起一个烙饼就跑到里屋里吃了起来。可我还没吃几口,便被母亲发现了,只见她满脸怒气,一把夺下我手中的筷子,朝我屁股上狠狠打了几巴掌。嘴里还一个劲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是给客人吃的,人家还没吃你先吃上了。你知道吗?这是对客人的极不尊重,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当时,尽管我很委屈,但我还是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涌出眼眶。事后,母亲曾给我道歉,说当时不该那样对待我。当然,我能够理解母亲的用意。是啊!也难怪,那个年月,家家户户都很穷,我家更是贫穷中的贫穷户,平时都是靠红薯充饥,能吃上一顿玉米糁饼子就是最大的奢望,就更谈不上吃猪肉了。从那以后,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贫穷,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让母亲不再为家庭吃喝发愁,我努力着! 人们常说,时间会改变一个人,时间更会改变很多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社员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记得有一年,公社里两位年轻干部到我们村里蹲点。那天,他俩被派到我家里吃饭。接到通知后,我高兴极了,于是,我给母亲打下手,打水,摘菜、烧火、做饭,很快就做出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午饭时,两位年轻干部特意邀请我陪他们一起吃饭,母亲婉言谢绝了。那个姓丁的干部恳求说:大娘呀,你不让这个小兄弟陪我们吃饭,我们干脆就不吃了。在丁姓干部的反复恳求下,母亲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我还陪俩干部喝了几杯酒。我们边吃边喝,便拉家常。我们谈学习、谈人生,谈未来的规划,真的是无话不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吃完饭后,两位年轻干部按着标准每人付了五角钱,一斤二两粮票,当时母亲说啥也不收。可那个丁姓干部反复解释说:“吃饭付钱、付粮票”是公社里定的纪律,谁人都不能违背,你们不收伙食费我们会受处分的。”母亲见两位年轻干部如此诚恳,坚决,只好收下了。通过和这两位年轻干部吃饭聊天,我受益匪浅,使我找到了人生的突破口,时刻准备着扬帆起航!
那些年,从下乡干部三次到我家吃派饭的经历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下乡干部在农民家里吃派饭,不讲条件、不受环境影响、不讲饭菜质量,坐在农家炕头上,边吃饭边和农民拉家常,唠嗑聊天。聊庄稼地里的事,聊孩子的学习,今后的发展方向,聊家庭如何摆脱贫穷,尽快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等等。可以说是无话不谈,这无形中就拉近了干部和百姓之间的距离,给了农民讲实话、说真话的机会。让下乡干部真真切切地达到了蹲点的效果,知道了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下一步解决农村生产问题,农民吃、住、行等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失为一种了解群众疾苦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知道,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东西,那便是回忆。今天,那个曾经的懵懂少年如今已年过六旬,成为老年队伍中的一员,继续为社会发挥着余热。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因为,童年是一本记忆的画卷,更是值得我们回忆的美丽时光,拥有着它你就会拥有一生,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时下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昔日的农村早已发生了巨变,农民的日子红红火火,不愁吃,不愁穿,不缺花。如今的县、乡干部下乡检查,蹲点,都是开着轿车,由大队干部陪同,饭馆伺候。小时候干部下乡吃派饭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也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娃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端上了“铁饭碗”,过上了温馨、温暖、幸福的日子。但是,小时候吃派饭时的情景将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县里、公社干部下乡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作风的的确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必将成为今天干部们学习的样板。 作者简介:于礼谦,石家庄市人,祖籍河北省无极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北京军区某部政委,转业后任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国资中心主任、书记。自幼喜欢读书看报,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诗歌、散文、书法、唱歌、体育竞技等活动。作品经常在报刊、杂志,网络发表。《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银河阅读中文网驻站作家、书法家;银河阅读中文网银河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北省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河北书画惠民公益活动签约书画家,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老年文艺协会会员,中华诗友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石门诗刊副总编辑,石家庄市长安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无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歌散文集、生活随笔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