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场
年纪过了六十,人生就进入了下半场。
有人告诉我,六十岁后的生活很可怕,可能是吧,记得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人生如同一粒枣核,少年与老年很纤细脆弱,须要人照顾,只是青壮年时身体健硕有力,日子才丰满些。人到半百之后,除非你是“高高在上”,普通人都在走向弱势的道路上——观念的急速迭变,技能的推陈出新,身体的逐渐衰老,想谋事但常常力不从心。
少年心事如拿云,如今真的少心事。当初追求高薪与高位的愿望,理应变成对高雅与高兴的渴望。在职三日人问我,离职三日我求人,要知道远离职场,没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许多事都就身不由己了。如果怕,会像惧风怕雨那样不安;如果坦然面对,这就是那么一回事,天黑前的“黄昏”谁又能逃脱呢?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有人说:人生就是登高至顶后向下滑,身体各方面都会下降,只是下滑的速度不同而已。而人进了花甲子,许多损害健康的“雷”不知什么时候就起爆,即使是护颜有术的明星,也会皱纹驻目。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代人的平均年龄是78岁,也就是说告老还乡的我们,距生命终点的平均数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即使是天会黑得很晚,三十年后才呈现老态龙钟,生命旅程也注定坎坷不平。远离疾病的折磨,也不想寂寞空庭,即使你有心很年轻,也要把追求健康与趣味放在头条的位置。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面前来。少年时在农村,五十多岁就是垂垂老人了,除了一日三餐吃几碗饭,连一片茶叶都喝不上。六十多岁的重病都不求治了,因为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六十多岁已“行将就木”。俗语说“七十不留歇,八十不留餐”,照此说来,六十岁以后就无欲无求、郁郁等老。如今我们也不再年轻,时代的发展让大家获得长留人间的机会,将生活的标准抬高,那只有望“杆”兴叹,以一平淡与平静的心,不比不攀,不求不妄,也会自在逍遥。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告别了职场,但江湖依旧,困惑并未烟消云散,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心为物役、心为权役,那肯定还会很累的。其实今天丰富多彩,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不大,如果精力充沛,不妨披挂上阵,为社会为家庭再做贡献。如果安于平淡,不进职场打拼,不喜人间争斗,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也未尝不可。
上半场为了财富与未来而战,以保证身体的供养有保障,下半场我们要做的事,一是运动和节制将身体保护好,二是就是如何打败空虚与孤独,安顿好一颗世俗的心。肯定地说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还有许许多的烦恼会追上你,叫你心烦,叫你意乱,但相比于生死,这又不算得了什么呢?
为了物质基础与社会的尊重,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气力,在这个开放国门、世纪急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跟上时代,人们都步履匆匆、手不释卷……,但让人高兴的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获得了异想不到的收获与体验,比如用上了各种智能电器、用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手机,住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房,孩子也成家立业……时代提供的各种满足是前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更让我们高兴的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了祖辈们的乱世离别,做一个盛世之人,这是何等的幸运。
不沉湎于往日的辉煌,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熵”。上半场主要是为社会、为了单位作努力,下半场则是为家庭、为自己作贡献。当身心不再受制时,不能自我、不光大情趣、不坚持业已养成的爱好,那人间还有什么值得可恋?我们都是奋斗与追求路上的红尘客,生命的延长如果是青春十年,那是意义非凡,如果延长的是抱病卧床的十年,人人都不希望。就我个人而言,生无可恋的日子,天早点黑也未尝不可。
罗素说:“得罪几个人,做错几件事,其实没那么可怕,这辈子活得委曲求全,战战兢兢最可怕”。一位老领导这样对我说:退休后的几年还可以做点事,因为这个时候身体还好,一直工作的习惯还可继续。六十五岁之后则要考虑闲适了。祖国山河很美丽,世界风景很特别,一定要出去走一走。在退休后二十多年时,用什么方法将其填满。我想这两点要努力去做到,青少年梦寐以求的地方,努力去圆梦;曾经的兴趣,重新拾起。红旗渠、呼伦贝尔、大兴安岭,还的茫茫的雪域高原,当然也还有岛国的樱花园,非洲乞力马扎罗雪山,雄狮出没的赛伦盖地草原,那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那里行走沉吟,就是追梦。许多心中一直隐约产生的爱好,比如书法和写作,发扬光大,用“好奇”将心中的空地打扮得光艳亮丽、花香满径。
行万里路,读千卷书,听百首歌,观数十景,伴一人终老,此生要求不多,努力完成。

禾木,原名程局新,安徽合肥人,安徽省作协会员、书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