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宁亡于寇勿亡于贼”的古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秦桧等人的塑像至今仍长跪在岳飞塑像前,接受道德的谴责和历史的审判。
秦桧谋害岳飞,早已成千古定论。
但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就会惊奇地发现跪在岳飞像前的几个凶手中,还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元凶,那就是宋高宗赵构!
无疑,宋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秦桧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他也无权杀死一个手握重兵、誉满天下的元帅。唯有宋高宗赵构才有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何最终要杀岳飞呢?
岳飞矢志收复中原、何罪之有?难道高宗赵构就甘于半壁江山沦为敌手,自己永做一个半亡国之君吗?难道他没有国仇吗?自己的亲生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等皇族及宫人三千多人被俘,囚于北国,他难道就没有家恨吗?
岳飞坚持抗金,收复中原,不等于在为宋高宗赵构报国仇家恨、光复“祖业”吗?他对岳飞无论怎样奖赏都不为过,为何却要如此残害呢?
这还要从“宁亡于寇勿亡于贼”的“古训”说起。所谓的“寇”,即指外敌,对宋而言,就是辽、西夏、金的扰边。所谓的“贼”,即内敌,主要有二:一边造反之“贼”,即农民起义;一为谋反之“贼”,即臣下谋逆、篡权。在统治者看来,外寇乃皮毛之痒,不足为患;“内贼”才是心腹大患,不得不时刻严防。
尤其是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的替代,皆兴于“内贼”,皆亡于“内贼”。
就宋自身而言,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是一个谋逆、篡位的“内贼”。他作为后周的殿前都点检(首都卫戍司令),在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之后,不思如何辅佐幼主——年仅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反而以北汉和契丹兵南下为名,拥兵在都城开封外四十里的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在其弟赵光义、部将石守信和谋士赵普等“义社兄弟”的策划下,“黄袍加身”,逼迫恭帝退位,自己做起了皇帝。
这个来路不正的皇位,赵匡胤坐起来总感到心虚,他最怕的就是部下也仿效自己。有朝一日也接受部下拥戴,那该怎样办呢?于是,他又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这出历史上最成功的和平夺权事件,以解除忧患。
同时,赵匡胤又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内贼”产生和谋逆、篡位的政治、军事制度。如“文武分治”,严禁武将任文职、干政;“强干弱枝”,集中禁军主力于朝廷,“边防军”极少。近百万大军,八十万就是禁军,长驻东京及周围;“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兵将分离于异地,避免形成将领的私家武装;即使临时统兵也要“打折扣”,扣留三分之一的兵力作为“人质”,防止“全军起义”……如此兵制,自身就互相牵制和彼此削弱,如何能保证打胜仗呢?
但宁可对“外寇”屡战屡败,丧师失地,甚至割地赔款,也要严防“内贼”夺权,这就是宋王朝之所以长期积贫积弱的一大根本原因。
回看岳飞,赵宋王朝的这些禁忌他都犯了,他还有活路吗?
“岳家军”宋高宗赵构最大的心病
“岳家军”是宋高宗赵构最大的一块心病。且不论这个用将帅姓命名的军队称号,在任何时代都是最犯忌的。单就这支军队是由岳飞一手组建、训练和统领这一点,就与赵宋王朝圈子将帅分离的“祖制”不符。更何况,岳飞不仅手握重兵,而且还驻守在专有地区,这虽是宋金对峙的战时体制,但也更让高宗赵构不放心。
本来,岳飞不贪财、不好色,没有在官场上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势力小圈子,是宋高宗赵构所求之不得的。但他掌控着赵宋王朝最大的军事武装——“岳家军”,这让“圣心”如何能安呢?
如果说文官结成的帮派小圈子会直接危害王权的话,那将帅结成的军事同盟,则是王朝的心腹大患。许多改朝换代都是将帅同盟完成的。
高宗赵构对岳飞的信任度与“岳家军”的发展壮大刚好成反比。
当“岳家军”只有万人左右时,南下广德、进驻宜兴、驰援常州、收复建康,屡战屡胜,岳飞因此而不断加官晋爵,备受褒奖;当仅用两月就收复襄阳六郡(襄阳、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后,“岳家军”发展到三万多人时,岳飞虽然仍在加官晋爵,但限制就越来越多;当岳飞驻守鄂州,“岳家军”会同四路大军北伐,直指伊、洛,兵力增加到五六万人时,对岳飞的防范就更严密了;特别是当“岳家军”攻到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时,声威大震。金的防线面临全线崩溃,“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 一举收复中原,已指日可待。而北方各地的义军“两河豪杰”纷纷“率众来归”,皆打“岳”字号旗帜,饱受金铁蹄蹂躏的北方百姓也都把“岳家军”当成王师欢迎。这让生性多疑的高宗赵构顿感“拥戴”岳飞的意味渐浓。而秦桧之所以要直接害岳飞,主要是怕文武兼备的岳飞一旦真的北伐成功,功盖朝野,誉满天下,那他的相位将可能被取代。秦桧、张俊等极力从中挑拨,硬把岳飞的抗金诬为“谋反”。而岳飞似乎也具备被圈子“拥戴”的所有条件和时机。
首先是军队同盟拥戴,“岳家军”是由岳飞一手创建并直接掌控的。“岳家军”唯岳飞之命是从,不仅主要将领岳云、牛皋、张宪等为亲信,而且整个“岳家军”也都深深打上了私家武装的烙印。
岳飞又一贯反对“议和”,每当朝廷“议和”时,他都以辞职表示不满,其部将张宪等也竟相效法。如此,就犯了军人干政的大忌,造成岳飞以“岳家军”要挟朝廷之嫌。所以,“岳家军”越壮大,高宗赵构越不放心。“岳家军”打胜仗越多,高宗赵构对岳飞的信任度反而越低,戒心反而越重。
本来,义军和百姓对“岳家军”的爱戴是出于对矢志抗金、收复故土壮举的敬佩,但在靠小圈子“拥戴”夺得政权的赵宋王朝看来,此举无疑也有被“拥戴”之嫌。
而金兀术等金国将士,出于对“岳家军”的恐惧,每每强调只要以岳家军为对手,也让高宗赵构、秦桧等从圈子的根性出发,以为“中原不复有王廷,只知有岳家军”了。
而最主要的是,岳飞的一贯主张,又每每与高宗赵构苟安的既定国策——“议和”相悖。高宗赵构与他的父亲徽宗和哥哥钦宗一样都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总以为金兵金戈铁马,难以抵抗,故每遇金兵进犯,不是逃跑,就是割地赔款“求和”。他亲眼看见半壁江山沦为金手,故一味只求苟安江东,收复中原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真的想光复故土的决心和信心。
岳飞与高宗赵构的认知却完全不同,他不仅认为“中原地尺寸不可弃”,而且多次建议高宗御驾亲征,甚至迁都,“用汉光武故事”北伐,这让一贯主张退让、妥协的高宗赵构有被胁迫之感,颇为不满。
如果是一文官如此高调要收复中原,那高宗赵构自然不以为忧,问题是岳飞是一手握重兵、驻守要地,而且颇得北方义军和百姓爱戴的统帅,一旦他真的被“拥戴”,那不是要取赵宋王朝而代之吗?赵宋王朝不就变成岳家王朝了吗?
高宗赵构越想越不放心,越想越后怕。他的最终抉择是,宁肯与敌寇金“议和”、割地赔款,换取一时偏安,也不愿让臆想的“内贼”收复失地,光复河山。明白了此,就不难理解正当岳飞北伐即将大获全胜之时,宋高宗赵构为何要一天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罢兵议和了。
“必杀飞,始可和”“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金“议和”的一个前提和条件就是:杀岳飞。
“必杀飞,始可和”,岳飞变成了“议和”的牺牲品。
值得注意的是,《宋史·高宗本纪》载:“十一年冬十月,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十一月乙亥······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俸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十二月丁卯······乙亥,兀术遣何铸等如会宁见金主,且趣割陕西余地。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一边将岳飞等下狱,一边在“议和”。“议和”成交时,岳飞的死期也就到了。
与其说是秦桧杀了岳飞,不如说是宋高宗赵构杀了岳飞更确切;与其说是高宗赵构杀了岳飞,不如说是“岳家军”自己“杀” 了岳飞更符合宋王朝的“祖制”和“古训”。
岳飞谋反的罪名根本无证据、不成立,连秦桧都说是“莫须有”的。但为何仍要加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岳飞拥有“岳家军”这支军队!它让高宗赵构最不放心,颇发会被“拥戴”之想;它使秦桧、张俊等嫉恨,怕有朝一日,高官厚禄因此不保;它成为金兀术南下灭宋的最大障碍,必除之而后快;它是“议和”的前提和条件……岳家军事实上已形成一个小圈子,它是宋王朝这个大圈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大圈子最怕小圈子从内部形成和产生,进而取代大圈子。
岳飞因“岳家军”而兴,亦因“岳家军”而亡。“岳家军”成就了岳飞的功名,却招致猜疑和陷害,最终要了岳飞的命。
从某种意义说,是“岳家军”“杀”了岳飞!
从古到今,久掌兵权的将帅,善终者有几人?
如果岳飞当上了大官,建立了功名后,像别的官僚一样,不是要矢志收复中原,而是交出兵权,解散“岳家军”,自己很快就“腐败”起来。广置豪宅,广纳美女,珍奇好玩,无所不贪,那肯定会让高宗赵构放心,自己倒可能延年益寿,不会有杀身之祸。子孙后代也能享受绝对“高干子女”待遇,庇荫,光耀门庭,何来株连之罪?
而这只是在众多的贪官中又增加了一位,不会是今天人们仍敬仰的英雄——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