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名家孟宪法老师的佳作 《那春节的美食》(751辑)

那春节的美食
孟宪法
饺子和肉汤现在已成了家常便饭,难以吊起什么胃口,但对于童年时的我,却是渴求而垂涎的美食。几个纯净的面馍馍,一碗香喷喷的肉汤,一餐津津有味的饺子,只有到了春节,才能饱食一通。
大年三十的下午,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父亲磨好了刀,把一大块猪肉放在菜板上,分别将肥肉、瘦肉切成块儿或片儿,准备做肉汤,这是一年来最可口最令我回味无穷的一顿饭食了。母亲早早燃起了灶火。父亲把各占一半的肥肉片儿、瘦肉片儿还有几根肉骨头放入水锅内,连同少许切好的白菜、掰碎的粉皮儿,外加花椒、姜末儿之类调料,全搅在锅内用旺火煮。不长时间,热气腾腾,肉香弥散了整个屋子。我和弟弟于是争先恐后地嚷:“熟了熟了,快吃饭呀!”父亲很有把握地说:“别吵吵,还得等等,火侯儿没到,肉还没烂。”我们只好咽着涎水耐着性子等。一碗碗肉汤摆上饭桌的时候,醉醉地嗅着香气,瞧一瞧漂在汤面上的肉片儿,我和弟弟埋头大嚼大咽。母亲瞅着我们的吃相,慈祥地笑一会儿,而后才吃。忙里偷闲,我一边贪婪地吃,一边瞧弟弟的碗。——弟弟吃肉汤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他总好把肉块儿先集中到碗的一边儿,先吃别的,目的是显示他碗中的肉比我的多,诱惑我。姐姐这时用筷子点一点弟弟额头:“快点先吃肉吧,要不就便宜了人家!”弟弟乜斜我一眼,一咧嘴:“肉是我的,能跑到谁的嘴里去?”我就憋着嘴儿偷笑。结果,弟弟不得不剩下半碗肉,一拍溜圆的肚子,忙着放鞭炮去了。我不慌不忙端过弟弟的碗,一边大口大口地吃一边嘟哝:“傻冒儿,早晚还不都便宜了我!”
母亲和姐姐从大年二十九起就忙着包饺子。那时候过年包饺子实在是一项“工程”,要连同正月十五吃的饺子一同包好。母亲切好了几棵白菜,就让姐姐用菜刀在菜板儿上通通通地剁好半天,直到剁成细碎的菜馅儿,而后母亲压掉了馅子中的水汁儿,在菜馅中放入许多酱油润好的碎肉块儿和各样调料,搅拌好,一大盆饺子馅就这样做好。母亲端坐炕上,从容不迫地捏饺子,并给姐姐传授包饺子的经验,说包出的饺子如何才能又好看又不烂又好吃。父亲这时候帮着擀饺子皮儿,很少搭话,只是忙。一个个元宝饺子腆着肚子列成阵势端坐在秸杆做成的盖天儿上。一盖天儿一盖天儿的饺子摆满了,父亲就双手端过头顶,放在接近屋顶的已绑好的竹杆架子上。大年初一清晨起来吃饺子的时候,母亲总神秘地叮嘱说不准乱说“饺子少了”、“饺子烂了”、“撑死人了”之类不吉利的话,要我们只管埋头吃就行。我和弟弟莫名其妙地眨巴眨巴眼睛,点点头。包好的饺子从初一吃到初五就告一段落,剩下的饺子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吃。等到了正月十五,那些已变得又黑又硬的饺子煮出来依然可口。这毕竟是春节的肉饺子呀。
童年那春节的美食,终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