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 黄豆 那日子
手有余香
有人说“一颗大豆,强大了一个民族。”而于爸妈,却是一颗大豆养大了一帮儿女。
我的童年,是在刚刚过了挨饿的年代。饭桌上仍是终年不见肉星儿。到了冬天连蔬菜也少见了。但只要有一道菜(姑且叫它是菜),就可以叫一家人很有滋味地,送下去金黄的玉米饼子。这道菜就是盐水泡炒黄豆。
妈妈把黄豆炒熟,趁热浇上温乎的盐水,用大碗扣住闷一会儿。吃起来就又茛又香。可以当主菜,也可以当咸菜。当饭桌上只有盐水黄豆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抱怨,妈妈就劝说道“多吃豆,长肉肉。”
妈妈自然不懂得黄豆里所含的什么钙铁锌硒软磷脂。只知道在我们那个贫穷的家里,只要有黄豆吃,人就有体力干活,就不会得浮肿。

“ 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盼着黄豆成熟,就成了妈妈在干瘪的日子里饱满的憧憬。
终于到了秋收的季节,妈妈就带着我们去生产队割完的豆地里拾豆荚。一头午也拾得一大捆,一秋天也拾得一大堆。在院子里晾干,砸出豆粒,存得半面袋子。一冬天的盐水黄豆就不愁了。
盐水黄豆是妈妈最常做的,简单省事,炒一碗够吃好几天。有时妈妈也不怕麻烦生点黄豆芽,但总因为屋子冷不出芽,也就很少吃到。
下豆瓣酱,是妈妈的拿手。从烀豆做坯到困坯入缸到发酵能吃,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吃的时候,耙酱这活儿就是我的了,每次妈妈都要嘱咐这嘱咐那,生怕她辛苦酿的一缸酱失了味道。
下一次酱,可以吃一年,春夏秋是小白菜小生菜水萝卜葱蘸酱,冬天就是红罗卜绿萝卜冻白菜土豆蘸酱。蘸酱的菜有时会没有,但只要有大酱,就能下饭!
我家屋后有一个大菜园。妈妈想多种上些黄豆的,但家里全靠这菜园子出点零花钱,就只能就在边边角角撒上点豆籽。初秋的时候,妈妈也奢侈的给我们烀几回毛豆吃。那香浓糯软的口感就永远留在我的饮食记忆里。以至于长大后,每年毛豆上市,我都要买来煮着给一家人吃。那过去的味道, 就在吸吮咂摸中生于舌齿之间。
做菜,总是要用点豆油的。再穷,妈妈也要叫菜里有点油星儿。她就把爆锅的油盛出来,等菜出锅时再浇上去,菜就显得油汪汪的,妈叫它“后老婆油”。

爸爸为了做菜有油吃,硬撑着瘦弱的身体去队里的油坊干活。那可是很耗体力的。要在高温下光着身子大汗淋漓的劳作。但为了能偷点豆油回来,体弱多病的爸爸乐得去干。他把吃剩的玉米饼子放在饭盒里,在里面浸泡上豆油,再藏点豆胚。检查的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我们兄妹几个每天就盼着爸爸的饭盒,每次都像打开宝盒一样的欣喜,吃着那生豆油浸过的隔夜的大饼子,乐得撒欢儿。妈妈把油小心地淋出来,一滴滴攒起来。把豆胚用来炖土豆,那叫一个香。
如今,豆胚炖菜,盐水黄豆,早已经不上餐桌了。唯有“小豆腐”,妈妈至今还在常做,并把手艺传给了嫂子。只是几易房屋的家不再有石磨,要到乡下去借用。把豆子磨碎,拌上夏天晾晒好的干萝卜缨子,团成一个个的小团儿,在冬天的冰地里冻好。一团儿正好吃一顿,炖着吃,炒着吃,再放点肉丝,浇上辣椒油。就这样调剂,后辈们也是不爱吃。而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也许并不是这粗糙的食物有多好吃,而是要从中咀嚼出那些日子里的特别的味道来。

如今我们的儿孙们,虽然在享受着黄豆衍生的各种花样繁复的优质的豆制品;虽然更懂得“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虽然他们更讲究口味和品位。但他们是绝对吃不出他的父辈们,在贫苦的年代所吃出来的,那种幸福满足的滋味了!
2018.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