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守望者~九哥
文: 程建伟
“这是我记录洞庭湖的15300天,但是我觉得要读懂洞庭湖还远远不够……”今天,一条题为《洞庭时代影像》的视频在摄影人的朋友圈传播,视频中的主人公杨一九,我称他九哥。
九哥用40年时间,执著地关注、凝视、守望着洞庭湖。洞庭的人和水,洞庭的雨和鸟,洞庭的花和草,洞庭的历史和当下,洞庭的风景和文化,在九哥的镜头下,是那么有艺术之魅力、生命之隽永、自然之神韵。
我与九哥是同事、同学,更是好兄弟。看完这个视频,我思绪万千,历历往事,恍如昨日。
九哥,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会员,出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岳阳楼下、洞庭湖畔。20世纪70年代初,九哥入职原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新线运输处(现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分公司)。1980年初,中铁四局党委机关报《铁道建设》复刊,他成为报社最早的摄影记者。同年9月,我由基层工程大队的专职团委书记调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从此,与九哥有了长达40多年的交往。
我与九哥同在报社共事,其实只有5年时间。但是,友情友谊是很难以接触、交往时间长短论厚薄深浅的,否则,何来一见如故,何来相见恨晚?这5年里,我做副刊和一些新闻版的编辑时间多一些,九哥则大多数时间在跑现场、跑工地,拍了不少好片子,也带动了不少喜欢摄影的爱好者。
1982年,九哥在安徽淮南拍过一幅题为《生息地》的黑白作品,入选当年的全国青年艺术摄影展,荣获优秀作品奖
这幅作品下方是一个盖着衣服在地上睡觉的男孩,一只颜色深暗的筐篓在陪护酣睡的孩子,一道道新犁出的土垄线条清晰地从男孩身边向天际延伸,远处的天地之间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吃力地推着犁耙跟在一头拉着犁耙的牛的后面 。粗犷的线条,强烈的明暗对比、动静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幅《生息地》,确立了九哥在报社、在中铁四局摄影老大的地位。
老三届毕业的九哥,不仅照片拍得好,文字功力也非常扎实。他的图片说明文字,凝练、简洁、清新,不落窠臼。
1991年8月, 洞庭捕鱼。杨一九摄
在与九哥共事的5年间,他与我及报社一些同事,共同经历过的许多事有的已经忘却,但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1983年,我们很多同事都憋着一股劲,也为了争一口气 ,要拿文凭。气从何来?缘由局机关当时有一种说法,直接或间接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说当时的《铁道建设》是“初中生办报,高中生看”。当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我们哪能受这种窝囊气,再说也没几个初中生,我就不是。
正好那年安徽大学面向全省招收汉语言文学专科函授生,于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紧张的复习迎考。后来,结果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局机关其他部门有不少人参加了考试都名落孙山,只有报社考上了我们7个人,其中九哥年龄最大,但成绩却很好。接下来的3年函授,我们几乎搭上了所有的节假日,才拿到毕业证书。论文答辩和毕业考试,九哥的成绩也是靠前的。
2009年11月,牛奶铺。杨一九摄
在与九哥共事的5年间,我和他一同去基层采访的机会并不多,只有那次去采访四处一段在津浦线的一些施工项目,我们同行同住,他是摄影记者,我是文字记者。在采访中,九哥拍了不少好片子,我采写了一篇长篇通讯《顶进之路》。这次采访,我对九哥的学识、摄影水平和为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敬佩。
1985年,我们得知九哥要调回父母和妻子所在的岳阳市。虽然,作为同事、同学和兄弟的我们竭力劝阻,报社领导、局党委主要领导也亲自找他谈话,言辞恳切地表示帮助他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请他继续留在报社工作。但是,当年30多岁的他,就是油盐不进。当然,他执意要调回岳阳的理由也都在情理之中,父母年事已高,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上确实有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就这样,他最终还是如愿回到了岳阳,回到了父母与家人的身边。
后来,我到了北京,直到2010年,中铁四局举行《铁道建设》复刊3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和九哥这些老同事才得以在合肥久别重逢。几年后,我感觉《中国中铁》报的新闻摄影水平,需要有九哥这样的高手来带一带,帮一帮,于是征得党委分管领导同意,报社聘请九哥为特约摄影记者,并请他参加了一些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的采访摄影,包括在大桥局施工的洞庭湖特大桥工地、平潭跨海特大桥现场的采访摄影中,九哥所表现出的较高专业水准、独特的摄影视角,以及作品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叹为观止的震撼力,一般摄影者是难以企及的。
九哥当年离开报社,尽管是迫不得已,客观上使中铁四局和报社失去了一位摄影家。但是,从另一个角来考量,对拥有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等历史古迹与人文名胜的岳阳来说,则是非常庆幸的。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有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大师,有了一位能够真正理解和读懂包括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等名胜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摄影大师。
九哥回到岳阳,对祖祖辈辈常年在洞庭湖上打渔的渔民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九哥回来后,洞庭湖便成了他朝思暮想的“情人”,一日不见,就茶饭不思。每年,他不分春夏秋冬,也不论何种天气,他都乐此不疲的来到湖畔、湖中,登上渔船,走进入渔民的家庭,融入渔民的生活,将许许多多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面及渔民的喜怒哀乐,永久的定格于方寸之间,呈现给世人。
龙跃洞庭 杨一九摄
九哥当了多年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有许多崇拜者和追随者,还有不少“铁粉”。这当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既敬佩九哥的摄影水平,更喜欢他敦厚实在的为人。
这几年,因为中铁大桥局承建蒙华铁路洞庭湖特大桥的缘故,也因为大桥局领导和有关方面的盛情邀请,还因为有老同学好兄弟也常在这里,我几乎每年都会来岳阳,也就多了些与九哥见面、叙话的机会,也使我对九哥的了解能够与时俱进。热爱摄影,初心未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这就是我眼中的九哥,这就是满头银发的九哥,精神矍铄的九哥,视摄影为生命的九哥。
2020年初,收到九哥寄来的个人摄影作品集《守望洞庭》。打开作品集,一幅幅有美感、有情怀、有温度的图片吸引眼球,直击心灵:烟波浩渺的洞庭,鱼翔浅底的湖水,临风摇拽的芦苇,撒网打鱼的渔民,群鸿戏海的飞鸟,架桥铺路的工匠,跨越碧波的彩虹,血浓于水的乡情,如梦如幻的瞬间……这些图片是九哥40年守望洞庭、聚焦洞庭的代表作,是洞庭湖变迁的影像志,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程建伟
2023年1月17日晚于北京